唐代生產白瓷的窯址不隻這兩個,現已發現的有河北省曲陽縣的定窯,河南省的鞏縣、密縣、登封等窯,陝西省銅川市的耀州窯和玉華窯等。唐代白瓷一般來說,胎子較厚,釉層較薄,多數有冰裂紋,往往在聚釉處有閃青色的感覺。
到了宋代,我國各地瓷器製作進入了一個百花爭豔的時期。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就燒製白瓷,定窯白瓷雖在唐朝已有,但成為全國著名瓷器,地位很高,以致各地紛紛仿造,是從宋朝開始的。
定窯燒瓷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自唐末、五代以來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陽瓷器的集散地。定窯白瓷在邢窯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在製作風格和裝飾方法上卻與邢窯完全不同。它不僅胎質細薄、釉色瑩潤、造型端巧,而且大量運用印花、劃花、刻花的紋飾。
定窯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紋飾多在盤碗的裏部。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布不亂。印花題材以各種花卉最多見,動物、禽鳥、水波遊魚紋等也有一定數量;花卉紋又以牡丹、蓮花多見,菊花次之。布局采用纏枝、轉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在敞口小底碗內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為一朵團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於北方青瓷隻一種團菊,禽鳥紋的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雁、鴨,多與花卉組合。如孔雀多與牡丹組合,在大盤的裏部為四隻飛翔的孔雀,孔雀之間用一枝牡丹,盤心配以鴛鴦牡丹,整個紋飾儼如一幅布局嚴謹的織錦圖案。鷺鷥、鴛鴦則多與蓮花組合,其構圖之嚴密,線條之工整,透過柔和的釉層,顯露出來的畫圖,給人一種恬靜而又充實,幽雅而又瑰麗的美感。
至於畫花紋飾,尤為傑出,有些僅簡單數筆,即神態盎然,意趣橫溢,不論花卉或動物,順手揮成。如果說定窯印紋是“靜”的美,那麼定窯劃花則以“動”見長。有的定窯白瓷其釉汁下流成淚痕狀。還由於瓷釉透底的原因,器麵往往出現所謂“竹絲刷紋”的痕跡,這成為定窯白瓷的一種獨有的特征。正由於定州白瓷有這麼多獨特之處,因此在北宋初期就成了帝王宮廷中的主要用器。
宋代除定窯燒造白瓷外,福建德化、廣東廣州、江西景德鎮和吉安、安徽肖縣、陝西耀縣,以及河南、山西、江蘇等地亦有白瓷窯。不僅在中原地區生產白瓷,而且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也生產白瓷。
在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燒製成了一種色質如玉的青白瓷器,因為它的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因此稱青白瓷,一般又習慣稱之為“影青”。
南宋時,更是大量生產白瓷,據記載,當時京城臨安(今杭州)就專門開有“青白瓷器鋪”,出售供都城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食、飲茶及飲酒的器皿。
到了元代,人們通常把元代白釉印花瓷器稱做“樞府器”或“卵’
白釉器”。
樞府器是元代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胎體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故稱卵白。卵白釉含鈣量低(約為5%),鉀、鈉成分增多,粘度大,燒成範圍較寬。早期器物由於釉中含鐵量稍高,色微閃青,晚期器物隨著釉中含鐵量的減少,色趨純正。潔白潤澤的樞府卵白釉,實為明初永樂甜白釉的前身。
樞府器以印花為主,盤、碗等圓器采用壓膜印花裝飾。印花的題材比較簡單,常見有一種雙龍紋,另一種常見的紋飾是纏枝花卉,在花卉間往往印有對稱的“樞府”兩字,樞府器即由此得名。
樞府器常見的為盤、碗、高足碗等小件器皿。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一種小足、平底、敞口、深腹的折腰式樣,俗稱折腰碗。
樞府器在製作上的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規整,足內無釉底心有乳釘狀突起,采用鋪沙渣(高嶺土和穀殼灰的混合物)的熱餅仰燒方法。在底足元釉處,呈現鐵質紅褐色小斑點,且在邊沿粘有沙渣。
這類卵白釉器,不僅民間使用,而且還對外進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