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清時期,各色彩瓷紛紛出現,但白瓷卻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前人對於明代各朝的白瓷有很高的評價:如永樂時期的“甜白”;宣德時期的“汁水瑩厚如堆臘,光瑩如美玉”;嘉靖時期的“純淨無雜”,萬曆時期的“透亮明快”等等。
明清兩代在白瓷燒製工藝方麵有不少成就,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麵:(1)瓷胎中逐漸增加高嶺土的用量,以減少瓷器時變形;(2)精工粉碎和淘洗原料,去除原料中的粗顆粒和其他有害雜質以增加瓷器的白度和透明度;(3)提高瓷胎的燒成溫度以改變其顯微結構,從而改進瓷器的強度以及其他物理性能;(4)改進瓷器裝匣支燒的方法,從而增加美觀並利於實用。上述燒造技術上的巨大進步,使白瓷的外觀和內在的質量都有飛躍的提高。明代的薄胎瓷,特別是脫胎瓷,便是突出的例子。
永樂時期,景德鎮製瓷工匠製造了一種白瓷,很多製品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器物上往往有暗花刻紋和印紋。由於這種胎薄釉瑩的白瓷,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因此又稱它為“甜白”。永樂時期薄胎白瓷的燒製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
成化時期,白瓷有更高的成就,其薄的程度達到了幾乎脫胎的地步。脫胎瓷的製作,從配方、拉坯、修坯、上釉到裝窯燒成,都有一整套的技術要領和工藝要求,修坯是其中最艱難、細致、最關緊要的一環。脫胎瓷的修坯一般要經過粗修、細修定型、粘接、修去接頭餘泥並修整外形、蕩內釉,然後精修成坯並施外釉。在修坯過程中,坯體在利簍上取下裝上,反複近百次之多,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殼一樣薄的程度。在修坯的關鍵時刻,少一刀則嫌過厚,多一刀則坯破器廢,一個大的喘息都會導致前功盡棄的後果。其製作工藝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脫胎瓷的燒製成功有力地說明了明代景德鎮陶瓷燒製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隆慶、萬曆時期的高級民窯的“蛋皮”式白瓷,也能達到“脫胎”的程度。這種脫胎瓷器非常珍貴,它已失去了使用價值,而是一種非常精巧的藝術品,甚至清朝的仿製品也要“百金一器”,由此可見其質高價貴。
另外,在明代,除了江西景德鎮生產白瓷外,福建德化瓷器以它潔白的瓷胎和釉色,適應西方用途的品種和那具有東方藝術風格的觀音瓷塑像而著稱於歐洲。歐洲人由於德化瓷器所特有的潔白如玉的釉色,而稱它為“中國白”,直到現在,法國還是這樣稱呼。
德化窯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產,但成為全國製瓷業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是在明代開始的。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獨特的風格:
首先,瓷胎致密,透光度極其良好,為唐宋其他地區白瓷所不及。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製的,粘土中含助熔物質少,故器胎不夠致密,透光度較差。而德化白瓷則用氧化矽含量較高的瓷土製成的,瓷土內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極似玻璃,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別良好。
其次,就釉麵來看,德化白釉為純白釉,而北方唐宋時代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代景德鎮的白瓷卻白裏微微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的區別。德化白瓷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鎮同期生產的白瓷釉色更純淨,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德化白瓷流傳歐洲後,法國人又稱為“鵝絨白”“中國白”等等。以這種“白瓷”製成佛像,頗受外國人士稱讚,享有“東方藝術”之譽,並成了英國皇家宮廷中的珍品。直到現在,英國愛德華七世的陳列室中還展出著明代德化白瓷器。
到了清朝,彩瓷占了絕對主導地位,白瓷作襯底伴隨著彩瓷的發展而發展,其透光度、白度、釉的均勻性也有所進步,但是純白瓷器除了仿古製品以外,就很少製作了。
白瓷之所以具備上述這些優點,是與古代陶瓷匠師的辛勤灌溉分不開的。長期以來,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艱辛的勞動,不斷摸索、積累經驗,終於熟練地掌握了製作白瓷的技巧。那麼白瓷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首先,要燒成白瓷必須選擇含氧化鐵很低的瓷土和釉。白瓷釉的含氧化鐵量一般都在l%以下。如定窯白瓷釉的含鐵量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