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素淨瑩潤的白瓷(2)(2 / 2)

96%,唐代鞏縣白瓷釉的含鐵量為0.57%,景德鎮勝梅亭五代白瓷釉的氧化鐵含量為0.73%,而德化“象牙白”瓷器其釉的含鐵量隻有0.29%,影青瓷器其釉的氧化鐵含量一般在l%左右。從釉中含氧化鐵的量看,北方和南方白瓷,一般含鐵量相差不大,但是色調完全兩樣,北方白瓷由於燒成氣氛為氧化焰,一般泛黃色,而南方瓷一般在還原焰下燒成,所以泛青。含鐵量略高一些就出現青瓷。

白瓷釉一般都是透明釉,那麼為什麼人們都認為它是白色的呢?

這是由於一般白瓷其胎是白色的,因此胎中氧化鐵含量一般與釉接近。這樣透過釉層見白胎,就給人們一個“白”的影像。另外在某些白瓷釉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再加上燒成過程中在胎釉交界麵和釉中往往產生結晶,由於這些氣泡和釉中晶體的光散射作用,也使人們把它看成白色的瓷器了。

其次,覆燒新工藝的采用。

五代的定窯製瓷工匠采用覆燒新工藝,是製瓷史上的一個巨大成就。北宋以後就大量采用。所謂覆燒是將碗或盤之類的器物倒過來,口朝下疊燒,每件器物之間,在口沿部分用未經焙燒的耐火泥做成薄圈間隔和支墊。比較進步的覆燒窯具是使這些支圈相連接起來就很自然的既起了匣缽的作用,又起了器物間的支墊作用,這種覆燒方法,比用匣缽的方法有更大的優越性:

(1)它能比匣缽燒瓷節省窯位,因為一器一匣,匣缽占了很大空間,因此覆燒工藝產量比一器一匣方法高很多。

(2)由於匣缽改用墊圈,節省了匣缽及間隔層本身所占空間無謂消耗的熱量,因而能充分利用熱效,節約燃料。

(3)由於覆燒時器口部緊貼墊圈,而上一個墊圈又管住了下麵碗盤的口沿,所以泥坯收縮瓷化時由於支撐範圍增大,重心穩,收縮均勻,而不像匣缽燒瓷那樣容易變形。

(4)匣缽改用墊圈以後,節省了大量的耐火材料。

這種覆燒新工藝的采用,使白瓷的產量大大增加。

再次,談一談化妝土的使用。

我們知道,要燒白瓷首先要選擇含鐵量低的胎和釉,如果要大量地燒造白瓷,就需要大量含鐵量低的高級瓷土,這在唐代是很難辦到的,而且生產成本也太貴。考慮到物美價廉,唐代以邢窯為代表的製瓷工人就采用化妝土的工藝來製造白瓷。

所謂化妝土,就是在比較粗糙和不太白的瓷坯上,先抹上一層含鐵量低,顆粒很細的高級瓷土。然後再在外麵上釉,這樣就能遮蓋含鐵量高的低級胎土反出來的青灰色。同時也可以填嵌粗瓷胎表麵的孔隙,而呈現出很白的感覺。因此上一層化妝土這種做法可以用比較低級的瓷土代替大量含鐵量低的高級瓷土而又不影響白瓷的美觀,成本較低,可以大量生產。這種在坯上敷用化妝土的辦法,最早在漢代的鉛釉陶上已經出現,一直到宋代,我國許多民間窯中還普遍沿用著。

白瓷,作為我國瓷器百花園中一朵璀璨的鮮花,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結晶,並贏得了中外人士的稱讚。現在歐美各國博物館所珍藏的瓷器中有很多的中國白瓷。僅德化白瓷,在美國的波士頓、費城、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博物館就約珍藏有一百五十多件。

黑瓷(包括褐、黃釉瓷)在北方是與青瓷一起出現的。在北魏洛陽城址的地層中出有九件黑釉瓷,包括碗、杯、盂三種。這是目前最早的一批北方黑瓷標本。河北讚皇東魏李希宗墓、平山北齊崔昂墓也都出有黑瓷。崔昂墓所出黑瓷四係罐,胎為磚紅色,內外施黑褐釉,瑩亮潤澤;器形呈倒梨子形,肩部特寬,深腹,平底,造型穩重大方,是一件成熟的作品,代表了北朝的黑瓷生產水平。

從上麵對青瓷、白瓷、黑瓷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北魏晚期到東魏北齊之時,是北方瓷器的重要發展階段。範粹墓中的白瓷及自釉綠彩瓷、李雲墓中的青釉綠彩瓷及婁窖墓中的青釉黃綠彩器的出現,為唐代白瓷、彩瓷及唐三彩的生產與發展創造了條件。到唐代,南北兩方的瓷器生產已成並駕齊驅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