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燦爛奪目的唐三彩(1 / 2)

享譽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種高溫燒胎低溫燒釉的多色彩的鉛釉陶瓷器。這裏所說的三彩並不限於三種釉色;也不是每件器物上的釉色一定要有三種,有時一件器物上僅有兩種釉色,人們也稱之為三彩。三彩有釉彩豐富、變化多樣的意思。

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與發掘證實,河南鞏縣窯和陝西銅川黃堡窯大量生產唐三彩,河北邢窯亦有生產。另外,地處祖國東北的渤海王國,也生產三彩器,稱之為“渤海三彩”。鞏縣、黃堡兩窯所產三彩的胎質均與當地的瓷胎相同。產品需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件,溫度需1050~1150℃。第二次是在素燒坯件上施釉後再燒,俗稱釉燒,溫度需850~950℃。三彩的種類較多,生活用具有碗、缽、杯、盤、瓶、罐、奩、愎、盒、燈、香爐、枕、塤、鈴等;生活用具模型有錢櫃、房屋、廁所、倉庫、舂、井欄、磨等;人物塑像有文官、武士、貴婦、侍女、胡人、馬夫、天王、樂師等;動物雕塑有馬、駱駝、驢、獅、虎、羊、狗、兔、雞、鴨、獸麵、鎮墓獸等;建築材料有龍頭構件、筒瓦、板瓦、瓦當等;陳設器有山形水池等。過去有的學者認為唐三彩僅是墓葬的隨葬品,這是不正確的。但它的迅速發展的確受到了唐代厚葬之風的影響,如洛陽初唐安菩墓隨葬三彩器達一百一十一件。根據考古資料,唐三彩從初唐時開始生產,到開元(713~741年)時達到極盛,天寶(742~756年)以後產品數量有所減少,質量也有所下降。

唐三彩在藝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造型優美,二是色彩絢麗,三是富於裝飾性。

唐三彩種類繁多,反映了它對器物造型的重視。如僅瓶一類就有長頸瓶、雙耳龍瓶、單耳龍瓶、鳳蓖瓶、鳳首高瓶、花口瓶、蒜頭瓶、葫蘆瓶、魚瓶、雙魚瓶、淨瓶、盤口瓶等十餘種。可以說它的產品比唐代任何一種手工業的產品都更為豐富。最能反映唐三彩在造型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是其雕塑品。在動物雕塑品中,可以馬和駱駝為代表,均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特征突出。三彩馬千姿百態,或仰天長嘯、或俯首聞騷,或靜立、或狂奔,或悠悠漫步、或負重而行,或為武士騎馬仰射、或為樂師騎馬擊鼓。這些馬的造型特點是頭略顯小而頸略顯長,兩耳豎立,兩眼炯炯有神,膘肥體壯,四肢強健,鬃毛梳剪整齊,並配以必要的馬具,從整體觀之,均顯現出生氣盎然,給人以威武之感。唐人喜馬,是因其勁健有力,能役善戰,在軍事、農業、交通、體育、劄儀等方麵均起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馬象征著國力,隻因唐朝有著強大的軍隊與戰馬,才能夠“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人喜馬也與其喜好狩獵有關。1972年陝西乾縣出土一件騎馬狩獵俑。馬什立凝視,鬃毛長卷,分披於前額兩鍘,胸肌突出,體態矯健、剛勁。馬背上騎一武士,側身斜依馬頸,回首仰望,左手高舉、似在執弓,右手下垂、意在勁射,麵部表情剛毅。製陶藝人成功地塑造出馬與射手的神態,堪稱是一件寫實與寫意相得益影的佳作。唐永泰公主墓出土有仰天長嘯與俯首聞騷兩件馬俑。這一仰一俯,不僅把馬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一高一低,也頗為和諧,給人以聯想:駿馬無論在何時都“誌在千裏”。

駱駝以其善於吃苦耐勞的品質為人們所稱讚。

它適於長途跋涉,是絲綢之路上運輸的主要工具,因而被喻為“沙漠之舟”。在唐代它成為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相互交往的象征。西安曾出土一載舞樂隊駝俑。駱駝長頸挺立,抬頭仰望,身軀碩大,肌肉飽滿,四肢強勁,背上負載五名舞樂人,看上去並不感到吃力。駝背平台鋪的毛毯上裝飾著由聯珠紋、條狀紋組成的波斯圖案,四樂俑分坐兩側,二人深目、高鼻、多須、著胡服,另二人似為漢人。所奏樂器一件為鴨梨形,是波斯式四弦曲項琵琶,還有笛子、拍鼓等。中間一長須胡人舞俑,舞姿蹁躚,感情奔放。此雕塑是在一定的曆史環境下完成的藝術品,它反映了西域胡商與漢人雜處的情景,說明長安已成為國際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