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舉世聞名的青花瓷器(2 / 3)

我國傳統的青花瓷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所采用的青花料是有所不同的。明初宜德時期以前的青花瓷器所采用的青花料,是一種氧化鐵的含量大大高於氧化錳的含量的鈷土礦,而從明代中期估計用過含高錳鈷土礦與含高鐵鈷土礦的混合料。到明代後期,一直到清代康熙、雍正時期的青花瓷器,所采用的青花料,都是一種氧化錳含量大大高於氧化鐵含量的鈷土礦。這樣,也就形成了我國青花瓷器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

青花瓷器的燒製成功,是中國製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但你是否知道,青花瓷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怎樣發展的嗎?

現在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唐白釉藍彩三足馥,該器肩部用藍彩繪成等距四條橫線,橫線之間各有一藍點,器口也有四個藍衫點,與肩部四點垂直相對。據說此器1948年出土於河南省洛陽,胎釉特征與河南鞏縣窯白瓷近似。

另外,1975年在江蘇省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一件殘片。枕麵釉下藍彩繪菱形輪廓線,菱形四角各繪一圓形略如花朵狀紋,菱形線內繪一小菱形輪廓線,空間繪不規則的葉形紋飾。枕麵藍色清晰,經測試為鈷礦。

這件高溫釉下藍彩器物的發現,說明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青花瓷器的製作。當然,唐代的青花瓷器還隻是處於原始的階段。

浙江省兩處塔基出土的北宋青花瓷片,也是研究我國青花瓷器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材料。龍泉縣金砂塔塔基出土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三件碗的十三片青花瓷片。特征是釉呈膏白或青灰色,青花色澤藍中帶黑、灰或褐色。另外從來青花的外貌觀察,其青花色彩暗藍,甚至帶有一些黑色。經分析認為它是使用含氧化錳很高的國產鈷土礦燒製而成,其燒成溫度估計在1270℃左右。南宋末年,我國北方戰爭頻繁,使許多北方瓷窯遭到了很大的破壞,許多製瓷匠人紛紛南遷。

到了元代,燒造青花瓷器的窯場,有雲南玉溪窯、浙江的江山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等。然而其中能代表當時製瓷水平的是景德鎮窯。

元青花使用的青花釉,色白微青,光潤透亮。青花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雲南是珠明料的產地,會澤、榕峰、宜威與崇明等縣都出產青花原料,距玉溪窯最近的宜良也產鈷土礦,所以玉溪青花料可能來自宜良。江山是浙江青花料的產地,江山窯青花應當采用本地原料。

景德鎮使用青花原料的情況比前兩窯複雜,既采用國產青料,也采用進口青料。元代青花器,以帶有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記年銘的“青花行龍紋瓶”為標準器,從其釉色、紋飾、造型各方麵來看,元代晚期的青花瓷器的燒製已趨成熟。

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成了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甚至可以說成了全國生產瓷器的主流。特別是到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器的燒成水平達到了“開一代未有之奇”的程度。

青花色澤濃豔,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曆來傳說,這時期所用青料,是鄭和出航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的所謂“蘇麻離青”。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由於含錳量低,就可減少青色中的紫、紅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能燒成像寶石藍一樣的鮮豔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濃豔的青藍色卻又相映成趣,被視為無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製作風格上,改變了元代的厚重雄健而趨於清新流麗。盡管永樂、宣德青花仍有較大的盤、碗等器,但很多是精致的器物,如小巧而又顯得端穩的永樂青花壓手杯,口沿外撤,拿在手中正好將拇指和食指穩穩壓住,這種精心設計的新品種,在明代就得到了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