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的造型,有明代以前的一些器形,如盤、碗、三足爐、缸、罐、高足碗、蓋碗、燈、渣鬥、梅瓶、玉壺春等,還有很多新的器形,如抱月瓶、長頸方口折壺,天球瓶、八角燭台、筒形花座等等。
在圖案裝飾上,向著更秀麗、典雅的方向發展。紋飾以植物紋為主,如纏枝蓮、牡丹、薔薇、山茶、菊、靈芝、月季等;象征長壽、吉祥的果實如仙桃、石榴、荔枝、葡萄、櫻桃等也經常出現。動物紋方麵,除了少數的麒麟、海獸波濤外,主要是龍鳳紋。
明代中期成化以後,青花瓷器繼續燒造。所采用的青花料與元代及宣德的青花料截然不同。經過科學分析,青花料成分中氧化鐵的含量和明代前期所使用的青花料相比,含量大大降低,但是氧化錳的含量卻大大提高。這種青花料的發明不像明代前期青花料那樣深厚豔麗,而色料幽雅,從胎質到選料比前期均有進步。
我們知道,色調愈細,青花的呈色就愈均勻協調、富有層次。清朝康熙青花瓷器的青花料的磨細程度可說是青花料之冠了。
在清代,康熙民窯的青花瓷器,應該是最典型的代表作。傳世的實物中,可以確認的康熙官窯青花器,其造型和圖案裝飾,都沒有什麼特殊的成就。康熙民窯青花的優點是:色澤鮮豔、層次分明、題材多樣。
我國古代的青花是用天然的鈷土礦作為著色劑,由於鈷土礦中含有的氧化鈷、氧化錳和氧化鐵的分量不等,著色的效果也並不一樣,若氧化錳和氧化鐵含量較多,就會產生發紫、發黑和發灰的現象。
比較成功的康熙青花呈寶石藍的色澤,極為鮮豔。藍色透底、瑩澈明亮。這種美麗色澤的取得,決定於所用鈷土礦的化學組成,以及對它的加工處理和燒成時的適當溫度。
康熙青花純藍鮮豔色澤的燒製成功,體現了景德鎮製瓷工匠長期技術積累的結果。
康熙青花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層次分明。明代青花器,特別是正德以前青花的色彩往往也有濃淡不同的層次,但這是在用較小毛筆塗抹青料時由筆觸自然造成的結果,即使有一些分色層次,色調也不多。康熙青花則完全由工匠們成熟地運用更多種濃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識地造成多種不同深淺層次的色調。同一種青料由於它的濃淡不同,形成了色彩上不同的感受,甚至在一筆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濃淡筆韻。康熙青花瓷器有“青花五彩”之譽。這種層次分明的青花著色方法,有利於表現瓷器畫麵中山頭遠近和衣褶裏外的精致意境,它為康熙青花瓷器豐富多彩的畫麵題材的表現創造了有利條件。
康熙官窯青花器主要是盤、碗、壺之類的器物。其圖案以龍、鳳、鬆、竹、梅及花卉為主。我們常見的鳳尾尊,棒槌瓶、觀音尊等大型器,基本上是民窯器。它們的裝飾圖案、題材十分多樣,除了反映封建意識的《四妃十六子》《多子圖》《八仙上壽》《八吉祥》等外,常見的還有《耕織圖》《怪獸》及各種小說戲曲題材的故事圖畫,例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西廂記》《西遊記》等。此外,又有反映文人士大夫風尚的《竹林七賢》《飲中八仙》等內容。
古代陶書對康熙青花的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這裏所說的七色、九色之多,是指由於色料已研磨極細,畫工可以用濃淡不同的色料得心應手地繪製圖案,燒造以後的呈色層次豐富,猶如把一幅優美的國畫移植到了瓷器上。
綜觀青花瓷器的發展過程,它確實是我國陶瓷史上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