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胎質細、薄、輕、堅、潔,釉麵精致,彩料較厚,彩色豔麗,紋樣有立體感。因燒製難度大,產品數量有限,傳世品極少。
粉彩是康熙後期出現的,盛行於雍正、乾隆兩朝,並成為釉上彩瓷的主流。粉彩在清代文獻中稱為“洋彩”,如雍正六年至十三年唐英在景德鎮督理陶務時的產品中就有“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琺琅畫法,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
的記載。成書於清乾隆年間的《陶說》雲:“古瓷五彩,成窯為最,其點染生動,有出於丹青家之上者。畫手固高,畫料亦精,今增洋彩一種,絢豔奪目。”這裏所說的洋彩指的就是粉彩,同時也說明粉彩是“仿西洋琺琅畫法”,即受琺琅彩影響的創新品種。粉彩的特點是在彩料中使用了氧化鉛(Pb0)、氧化矽(Si02)和氧化砷(As203)組成的玻璃白。彩繪方法是先在自瓷上勾出圖案輪廓,然後填上玻璃白墊底,再施彩料於玻璃白之上,然後用淨筆將彩料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這種沒骨渲染技法使畫麵有明暗的立體感,是五彩用單線平塗一畫法所不能出現的效果。同時粉彩所用彩料多與琺琅彩料相同,而且變中國傳統的用膠水和清水上彩方法為用油上彩,使畫麵色彩比五彩更為豐富而調和。粉彩以雍正朝的最佳,到乾隆時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在技法上更趨精細。粉彩還有各種色地彩繪、色地及錦地開光等品種。雍、乾時還把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發展成為釉下青花、釉上粉彩的鬥彩器,因而畫麵更顯精雅嬌豔。由於粉彩摻人粉質,彩燒溫度為700℃,低於五彩,且色彩淡雅柔和,故稱軟彩。
鬥彩是指釉下青花(或釉裏紅)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裝飾技法,具體有下列九種。
(1)青花單彩。是指在釉下青花器上繪以單彩,再二次入窯燒成。這種技法是宣德時期的重要創造。
因青花與釉上彩兩種技法早已單獨存在,隻是到了此時才將兩者合二為一。如上海博物館藏宣德青花紅彩海獸魚濤紋高足杯,紅色猛獸遊躍於藍色的洶湧波濤的場麵,頗顯壯觀。此外,青花金銀彩、青花黃彩、青花礬紅彩等亦屬此類。
(2)青花紅綠彩。是指在青花器上繪以紅、綠二彩,再入窯二次燒成。
成化型鬥彩。共有四種。
青花點彩。是指全器主要圖案由青花繪成,再以釉上彩繪稍加點綴,然後低溫二次燒成。
(3)青花染彩。是指在青花圖案的邊緣,用釉上彩烘托陪襯,再低溫二次燒成。
(4)青花填彩。是指在青料雙勾圖案輪廓的器麵上,全部或部分填入彩色,再低溫二次燒成。
(5)青花加彩。是指全器圖案部分由青花繪成,部分由釉上彩繪完成,亦經二次燒成。
(6)成化型鬥彩。特點是白瓷質地較好,圖案疏雅,釉下青花突出,釉上色彩嬌嫩秀麗,相互配合,妙趣橫生。以後凡有這種特點的彩瓷都稱為成化型鬥彩。康熙、雍正時期均有這種鬥彩的極其精致的仿製品。
(7)青花五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結合。
它與成化型鬥彩不同,青花在圖案中已不占有決定一切的色彩,而僅是一種色彩的作用,即青花和紅、黃、綠等色處於一樣的地位。青花五彩出現於宣時期,以嘉靖、萬曆時期的為有名。其特點是圖案花紋滿密,色彩濃翠紅豔,極為華麗。這種紋滿、色豔而不俗,風格獨特的嘉、萬青花五彩極易識別。
(8)紅花(釉裏紅)綠彩。是指在釉裏紅器的釉麵上繪以綠釉,再二次低溫燒成。多為白地上一枝極簡單的綠葉紅花,給人以極為輕鬆的美感。這種釉下紅花、釉上綠彩相結合的產品是康熙時所特有的。
(9)青花粉彩。是指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的工藝產品。它比青花五彩更為嬌嫩,是雍正時期的新產品。
中國瓷器的釉彩裝飾應始於三國時期的褐斑彩,唐宋兩代是釉彩與料彩並行發展時期。元代青花、釉裏紅的燒造及低溫釉上彩的發展,使料彩走向領先的地步。明清兩代的高溫釉下彩、低溫釉上彩和鬥彩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康、雍、乾三朝的琺琅彩和粉彩把中國彩瓷推向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