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名稱來源於太極圖說。《易經》中曾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太極”是天地未分之前,混沌如一的狀態,“兩儀”即陰陽,“四象”是指金木水火,“八卦”是指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代表物象的八種符號。這是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也是早期的哲學,即萬物由陰陽而生。繼承了陰陽學說衣缽,著有《太極圖說》的北宋哲學家周敦頤(1017~1073)最先開始使用太極圖這一形象化圖式來揭示大至宇宙、小至萬物的陰陽關係。而誕生於明末清初的太極拳,因其自身的特點、拳理與太極圖說相符合,如太極圖呈圓形、分陰陽,而太極拳動作多呈弧形也為圓,處處分虛實,強調全身放鬆、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要做到上虛下實。而且“太極”有“最高”、“最深”之意,與集眾家所長的太極拳相吻合,故而得名。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台,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隻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製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太極拳起源於中國,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曆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流傳,許多軼聞史事僅見於拳術家的言傳身教。

太極拳始創於明末清初。它是綜合性地繼承和發展了當時在民間廣為流行的少林拳等拳法,以及明軍中習練的實戰性技擊術,結合中國古代傳統養生方法如運動肢體的“導引術”、作腹式呼吸的“吐納術”,並吸取古典唯物主義的陰陽學說、中國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集各家精華成為內外皆修、皆練的頂級拳術和武林新銳。

太極拳從始創至今經曆三百多年的世間變幻,風雨滄桑。在傳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流派。著名的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等。諸派源出一門,但又各領風騷、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繁榮了太極拳的套路,共同把太極拳耀升為武林至尊的顯赫之位。

太極拳在發展過程中,增添了太極推手、太極劍、太極十三槍、太極刀等套路和器械,使之成為一個內涵豐富的武術係統。

伴隨太極拳的誕生、發展、傳播和推廣,在曆史的天空中,閃爍著一顆顆耀眼的太極拳之星。從開山鼻祖陳王庭,到太極拳理論大師王宗嶽;從德高藝深的陳長興,到苦心鑽研的楊露禪。再如:武禹襄、李亦佘、楊健侯、楊班侯、吳全佑、吳鑒泉、郝為真、孫祿堂等等。這些太極名家,都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不拘泥於固有的定式,大膽創新,銳意進取,極大地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使之融各家所長,剔除己身之短,久經曆史考驗,長盛至今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