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曆史中,關於武術的記載可追溯至戰國時代(前475~前221)。當時的俠客,如《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刺客,肯定都是精通些功夫的。但戰國時代的武術在秦漢時並未得到推廣,這可能與當時的社會變革下的思想解放運動有關,人們多崇拜能言善辯之人,而恥於舞槍弄棒之舉。這可以從兩個故事中略見一斑。
一個是荊軻刺秦王,將匕首藏於地圖之中,獻圖引秦王觀看,圖窮匕現,取之即刺,可惜的是竟未能刺中。而秦王身雖佩劍,竟一時拔不出來,兩個人一追一逃,繞柱而逐。還是旁人提醒秦王從身後拔劍,才砍死荊軻。另一個故事是專諸刺王僚,將小劍藏於魚腹之中,上菜時取出刺死王僚。專諸的目的達到了,但他本人也隨即被人殺死。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無論是俠肝義膽,壯誌在胸的荊軻、專諸,還是叱吒風雲征服列強的秦王,都未能練就一身武藝,可見當時雖有利劍,但尚武之風未興。
南北朝時期梁代(502~557),有一個名叫達摩的和尚獨自往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麵壁九年。他為了使其弟子們勤於修行,創編了一套練筋骨的拳術,後被稱做少林拳,也稱為外功拳。
既有外功拳,就有內功拳與之相應。兩派的區別在於“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立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這裏所言的內家,發展到唐代被稱為太極功,是一個隱居於河南南陽的隱士許宜平所創,共37式。又因其行拳走勢如長江流水滔滔不絕,故而又稱為長拳。無論是達摩和尚的少林拳(外家),還是許隱士的太極功(內家)都對後來的太極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代(1368~1644),有兩個曆史人物為後來太極拳的創立做出了貢獻。一位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另一位是當時道教領袖張三豐。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閩、浙一帶抗倭鬥爭中,總結了前人的拳術,加以改革,使之更適用於短兵相接的實戰,並寫就了《拳經》一書。
《拳經》中大部分招式為太極拳所采納。張三豐可謂是傳奇式人物,他具有道家的修煉功夫,既精於少林,又通曉內功,是明代武林泰鬥。1929年揚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勢長拳》中說:“武當脫胎於少林,少林得法於禽經。”
張三豐創造出了以靜製動、練氣化神的太極十三式,又稱武當派。而這種內外合一的原則,恰恰也成為後世太極拳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南嶽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在談到太極拳的起源時有記:“張三豐生於遼東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裏,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當山誦經。一日,有鵲雀急呼於院中,張氏聞之,由窗中窺見樹上有雀,其目下視,地下蟠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鬥,曆久不止,每當雀上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張氏由此悟通太極以靜製動、以柔克剛之理。”
明末清初之時,閑居於故裏的陳王庭在整理先輩武功時,極大程度地受到了戚繼光、張三豐等的影響,從太極13式取得靈感,尤其是從戚氏的《拳經》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成分,加之容納進傳統養生之術和經絡學說,始創了嶄新的武術派別——太極拳。
太極拳最初叫長拳、十三式,後來王宗嶽根據《周易》陰陽動靜的道理名其為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運動作勢,任其自然,無中生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也。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麵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髒、強筋壯骨的功效。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山西武術家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係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