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的太極拳,偏重於技擊性。拳套中有騰空一字腿落地和雙手落地、雙足先後向上蹬踢等高難度動作,有撲腿下腰以麵部掠地麵經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極為柔軟的動作等。

一切事物總是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而變化著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火器的改進,拳技之勇在戰場上的作用逐漸縮小,促使太極拳家們重新考慮太極拳發展方向問題,於是便有了“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口號。顯而易見,這是太極拳開始從技擊轉向保健、醫療的啟蒙思想和主張。

為了適應保健的需要,陳家溝的太極拳家陳有本首先創造了新架,逐漸揚棄了老架中的一些高難度的動作。與之同時,陳長興的弟子楊露禪到北京傳藝時,為保健需要,又改革了拳套動作。經其子健侯修改,其孫澄甫再修改,定型為著名的、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

而楊露禪的弟子吳全佑,全佑子吳鑒泉又改革了拳套動作,形成小巧緊湊,不縱不跳的吳式太極拳。

楊露禪的同鄉武禹襄,先從楊露禪學陳氏老架,後又從陳青萍學新創套路,再加之自己研創,形成了強調開合虛實的武式太極拳。武氏再傳李亦佘,李氏傳郝為真,郝氏再傳至形意拳、八卦掌名家孫祿堂,孫集三派所長,又創了架高步活的孫式太極拳。

各式新創的太極拳,各具特點和風格,架式雖然有繁簡大小的不同,但其鍛煉原則均主張由鬆入柔,運柔成剛,進而達到剛柔相濟。

它們均揚棄了老架太極拳的高難度動作,以便適應保健、醫療,增強體質的需要,使太極拳既能適合年輕力壯者練,又能適合年老體弱者練,具有了廣泛的適應性。

太極拳套路和太極推手方法,曆來就是相輔相成的。隨著套路的發展演變,推手方法也有了顯著變化。新創各式的推手方法,一改老架推手運動量大,技擊性強,易發生創痛、跌倒的特點,而著重發展了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的沾連粘隨,並乘勢借力而放勁的一麵,使人練習時感到興趣盎然,同時可避免傷痛,因此為許多人喜愛,增強了醫療、保健的功效。

縱觀太極拳近三個多世紀的發展曆史,到陳氏14世傳人陳長興時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太極拳僅處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發展重在技擊。在此之後,外傳至永年(河北境內)、北京後,傳布日益廣泛,且發展方向向技擊、醫療、保健三方麵平行發展。

自外傳楊露禪、武禹襄後,楊氏開武館於北京,武氏用文字傳於外省,遂使太極拳這一武林最新成果之名由點到麵,形成彌漫全國的普及之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三十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