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2 / 3)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是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鬆自然,雖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帖。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是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得其大概,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托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教給自己,自己則出資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拳佳經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是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學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複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二十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一百四十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八百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四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吸取陳式﹑楊式﹑吳式和武式太極拳之長,編成“四十八式簡化太極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百二十六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式”、“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係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惟一之意。

武當太極拳

雖然目前學者公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豐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臥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其內涵與當前流行的太極拳不盡相同。武當太極拳的要訣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製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至高無上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采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