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太極拳的主要流派(3 / 3)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嶽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曆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說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複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嶽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征。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畫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征,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裏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麵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太極拳入門須知一、不可自專自用,固執不能。專求力則凝滯不靈,專求重則圓轉不活,專求氣則拘泥不通,專求輕神意渙散。身外形順,無形中自增力感;心內中和,無形中自增靈感。練至功行圓滿時,凝神於丹田則身重如山,化神成虛靈則身輕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勿忘勿助,不思可得,無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氣順,虛心實腹,久練自達化竟。

二、不可心躁氣浮,急於求成。心不靜則神不寧,心腎不交則神氣不通。心要靜,心靜神自寧,神寧心自安,心安氣自行,神氣相通,萬象歸根,靜練出真功,功夫長進快。靜養靈根氣化神,處處靜,時時靜,行立坐臥不離靜,靜中求動生太極,不靜不見動之奇。

三、不可不知養,太極不太和,欲速則不達。練拳不知養,易傷不易長。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十年練拳,十年養氣,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以養為本,以慢為宜,慢練為養,養氣、養神、養性、養身;快練為傷,傷氣、傷神、傷心、傷身。須清心寡欲,平心靜氣,太極太和,自然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之境。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則,心動神去無所依,神杳氣散無所歸,好勇鬥狠失心和。妄念一起橫氣生,肝氣不平,陰陽不和,火水不濟,久之五勞七傷與身俱存,稍有病痛則齊發而至,是為大害。練拳時,一誌凝神,主於敬,養其誠,洗心滌慮,平心靜氣,一念無所思,一物無所著。

五、不可怒氣用力,怒則力剛易折,氣易阻隔於胸,肺被排擠,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若用拙力,則周身血脈不能通順,筋骨不能舒暢,全身拘謹,四肢不活。身為拙氣所滯,滯於何處則何處成病,當時不覺,必於後發。總要力活形順,圓滿無虧,積柔成剛,一片神行。

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則氣逆得而上,不能歸於丹田,雙足似萍草無根,且心腎不交,神氣不合。陰陽不和則萬法不至。周身放鬆,脊柱豎直,鬆腰斂臀,鬆胯圓襠,虛心實腹,則中氣貫通,太和之氣才能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