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太極拳的基本動作(1 / 1)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都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擲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采後挒;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的說法;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太極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近,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跟隨沾粘不丟頂。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動作名稱

01.起勢02.左右野馬分鬃03.白鶴亮翅04.左右摟膝拗步05.手揮琵琶06.左右倒卷肱07.左攬雀尾08.右攬雀尾09.單鞭10.雲手11.單鞭12.高探馬13.右蹬腳14.雙峰貫耳15.轉身左蹬腳16.左下勢獨立17.右下勢獨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針20.閃通背21.轉身搬攔捶22.如封似閉23.十字手24.收勢四十二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01.起勢02.右攬雀尾03.左單邊04.提手05.白鶴亮翅06.摟膝拗步07.撇身捶08.捋擠式09.進步搬攔捶10.如封似閉11.開合手12.右單鞭13.肘底捶14.轉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右左蹬腳17.掩手肱捶18.野馬分鬃19.雲手20.獨立打虎21.右分腳22.雙峰貫耳23.左分腳24.轉身拍腳25.進步栽捶26.斜飛式27.單鞭下勢28.金雞獨立29.退步穿掌30.虛步壓掌31.獨立托掌32.馬步靠33.轉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勢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轉身擺蓮39.彎弓射虎40.左攬雀尾41.十字手42.收勢第一章太極拳的技擊原理和術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製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麵,“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采(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

太極拳的術語簡介如下:

本係列圖書介紹了醫學,建築,功夫,漢字文化,軍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種中國元素文化。

(1)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

(2)引手: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