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心係紅豆無絕期(2 / 3)

《白燕迎春》是一出反映新時期的現代戲,它取材城市平淡無奇的現實生活,不具備可以施展戲曲傳統表現手段的特定場合,更沒有《山鄉風雲》當中的傳奇色彩,也不像《劉胡蘭》洋溢著濃鬱的革命英雄主義。然而它把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做了精心的編織與提煉,以“司空見慣”經由“撲朔迷離”,使觀眾最終看到了生活本質性的歸屬。這是任何關心國家命運的人所不能不關注的。正是這一點的存在,決定了這個戲的必然成功。實踐證明,現代戲的類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同時也應該是不拘一格的。《白燕迎春》給如何寫好新時期都市題材的現代戲曲劇目,提供了鮮活的經驗。

比如主持籌辦第一屆廣東粵劇演藝大賽。

上邊講了紅線女一邊抓“紅豆”一邊自己演戲,但她明確知道,如果沒有廣東全省一個比較好的大氛圍,“紅豆”即使再好,自己演戲即使再多,也是無關宏旨的。

後來,當別人促動她領銜發起一個第一屆廣東省粵劇演藝大賽時,她便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她擔任了這次大賽的評委會的主任,評委中除了本省同誌之外,還邀請了上海的馬科和浙江的茅威濤。1994年廣州之冬,廣東全省首屆粵劇演藝大賽舉行。連廣西都有粵劇團參與比賽。

在即將閉幕的前一天,我恰好來到廣州,並且參加了閉幕當天上午的研討會。以往,在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會演中,也有一些會舉行研討會,但這大都是有關專家、學者的“專利”,和演員並不見麵。廣東這次不一樣,所有演員參與研討,並隨時可以報名發言。在這最後的一天,紅線女做了一個重點發言。

她首先向所有參與大賽的演員致敬,認為大家都是跨世紀的人才,希望大家再接再勵,估計就在大家的努力下,粵劇有可能在下一個世紀的某個時候會有更好的發展,“如果到了那一天,如果我在天有靈的話,我要在九天之上的雲霄裏,向大家鞠躬致敬!”

大賽的最後是頒獎。主持者說,金牌十麵,銀牌十多麵,銅牌二十幾麵,每種獎牌的數字都超過了原來的預期。由於獎牌數字的增加,今天就隻能先發給外地同誌,廣州同誌請稍微等候幾天,還需要到香港繼續補做若幹麵,等做好了再發給大家……”

散會時,筆者偶然得知——原來這幾十麵的金、銀、銅牌,都是由紅線女的粵劇藝術基金拿錢出來在香港定做的。

比如支持、指導“紅豆粵劇團”排演《赤壁周郎》。

從1993年開始,紅線女和編劇秦中英合作,又幫“紅豆”劇團進行了《赤壁周郎》的創作。為什麼要編這出戲?紅線女的想法有二。第一,她認為周瑜在《三國演義》中的最光彩的事件,就是火燒赤壁。周瑜能夠聯合劉備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對身處“第三世界”的我國,也自有現實意義。第二,粵劇傳統中不乏“三國戲”,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武戲,可惜這幾十年在日常演出中很少出現。紅線女就是想通過排這出《赤壁周郎》,把傳統粵劇當中優秀的東西重新煥發出來。

紅線女聽說北京也排了一出話劇《周郎拜帥》,思路和“紅豆”並不一樣,紅線女把話劇的導演王貴請到廣州,請他執導自己的《周郎赤壁》,想在粵劇舞台上“引進”一些話劇的方法,以求獲得突破。王貴執導的成功之處,是營造了一種大起大落、大開大闔的氛圍。比如在戲一開頭,周瑜、小喬完婚,是大喜;可突然傳來孫策中箭身亡消息,全台人物為之戴孝,即轉大悲。《周》劇是寫周瑜的,孫策的死亡和他本人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所以高潮掀不起來。看來,是劇本中有先天的不足。此外,劇本還“壞”在曹操身上。劇中有曹操出場,但沒能寫出他的性格,觀眾隻看見他不斷說話、辦事,但缺少情節的交待。再說,這出戲在觀眾中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為了給劇本“確診”,紅線女又從北京請來郭漢城、劉厚生、李超等一行專家七八人,先看戲,然後聽取意見。專家們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見和建議,紅線女左右權衡,決定放棄劇本的這一稿,準備另起爐灶,重新寫作。

劇本一改,再改。終於又以另一番麵貌出現。刪除了曹操,隻寫東吳一方在抵禦曹操進犯中的各種矛盾的鬥爭。這次紅線女又請來李學忠導演,他加強了這個戲的戲曲化,他在運用戲曲手段上很有辦法。

“我們反複實踐,但願有一天能夠搞成。”——紅線女最後這麼說。她做過的事情還很多,無法一一盡述。但是,紅線女幹過之後也察覺出:這些都是分內的工作,做完了也就完了,雖然自己盡到了最大力氣,但結果卻有點無情——每件事情總是過不多久,就無聲無息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如果自己總是這麼東一把、西一把地亂抓,何日才是頭兒呢?何日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成係列、成規模的工作呢?

看來,光憑熱情的勇氣幹事,已經是不夠了。此際的紅線女,也不得不深入思考起來。

大動作聯袂而來

紅線女以她的工作成績,更以自己的熱情和幹勁,感動了周圍的人。同時,也使她的上級——廣州市文化局乃至中共廣州市委和廣州市政府感到振奮。

於是,讓粵劇界頗覺吃驚的第一個大動作出現了——

兩三年前,市委和市政府做出了興建“粵劇大觀園”的決定,準備在新市區的中心撥出一塊地皮,建築“粵劇大觀園”。其中包括一個比較大的劇場,也舉辦全麵介紹粵劇發展曆史的展覽,還舉辦各種有關粵劇的培訓班。除此之外,還要提供一些商業用地,用以贏利來“養”這座大觀園。按照預定計劃,全部土建工程在1996年內可望全部完工。紅線女作為“三安公司”(其中的“三”,是指廣州市的粵劇一團、二團和“紅豆”粵劇團)的董事長,已經和施工單位簽訂了協議書。

更讓紅線女沒想到的,是第二個大動作也聯袂而來——

市委和政府又在1995年做出“建立紅線女藝術中心”的決定準備在“粵劇大觀園”的旁邊,再撥出3000多米的地皮,投資數千萬元創建另一座建築物,來表彰和紀念紅線女畢生為粵做出的貢獻。

消息傳來,紅線女的第一感覺就是一下子不知講什麼好。這裏不忙描繪這一時刻她的感受,倒不是妨回敘一下她在這個問題上的感情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