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元宵節的活動與飲食(1 / 3)

(一)元宵節的來曆

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名燈節,道教稱上元節、元夕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人們載歌載舞,以耍獅子、賽龍舟、逛燈會等活動,來慶祝這一傳統節日。這是春節的高潮,又可以成為單獨的節日,由於正月十五日為望日,月亮正圓,該日成為團圓美滿的象征。

關於元宵節的來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漢武帝時期,有個叫元宵的宮女,因為正月十五不能在雙親麵前盡孝,悲痛萬分,準備投井自殺。足智多謀的東方朔為了成全宮女,到處散布說正月十五火神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燒長安。漢武帝多方尋求解救方法,東方朔獻計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掛紅燈,所以一定要為火神供湯圓、掛紅燈,這樣才能躲避災難。同時,東方朔還慫恿皇帝、後妃以及文武百官上街觀看燈火。漢武帝照此下令,宮女元宵就有機會回家和家人團聚了。

(二)鬧花燈,走百病

正如傳說所講,如今的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此習俗不僅僅有娛樂性,還具有深厚的健康和保健意義。

“上元鬧花燈,十六走百病”,古曆的正月十六是民俗上“走百病”的日子。尤其是北方人,不管天氣好不好,這天都要出去走一走。而關於“走百病”,早在清代康熙《大興縣誌》中就有所記載:“元宵前後,賞燈夜飲,金吾夢池。民間擊太平鼓,走百索,婦女結伴遊行過津橋,曰‘走百病’。”

走百病這種習俗,雖說包含著若幹迷信色彩,但從古至今對人們的健康還是有深遠意義的。在古代,婦女困居閨房,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尤其是未出閣的姑娘和年輕的少婦們,即便是探親訪友、回娘家,也都是車載轎抬,“走百病”這種習俗讓婦女獲得了短暫的“解放”,給了她們一個成群結隊出門遊玩的借口,使壓抑的人性得到一種舒展,可以說在心理上對女性們起到了醫療保健的作用。此外,這也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運動,使難得有戶外活動的婦女,可以好好地鍛煉一下腰腿,舒筋活絡,有益於身體健康。

實際上“走百病”可以看作是通過遊覽、散步來養生保健的一種運動。如今也有白日遊走的,人們扶老攜幼,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飽覽如畫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公園、廣場、江畔、湖濱和山中小道,正是“走百病”的好地方。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正月十六總在七九之中,這時經曆了嚴冬冰雪,迎來溫暖的春陽,人們精神煥發,到外麵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或者到郊區遠眺一下新綠的田野,對健康大有好處。天氣逐漸轉暖,每天晚飯後,到大街上悠閑地走一走,鍛煉活動一會兒,長期堅持下去,就能真正達到祛百病的目的,把美好的願望變為現實。不過,要提醒大家,春日陽氣生發,健康人應該出去走走;但“倒春寒”是“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果天氣不好,病人還是要防止風寒入侵。

古語說得好:“樹大全憑根深,人壯全憑腳健。”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知曉赤腳與健康密切相關。我國傳統中醫認為:“走為百練之祖。”小小足底聚集著人體的幾百個神經位,十二經脈均起始於足部,人體各個器官髒腑與足部有著密切聯係,都有各自的“投射區”。足部反射區不同於呈點狀的穴位,麵積大而呈片狀,定位稍有偏離便能產生效果。足部反射區位於膝部以下,遍布於足底、足背、內側、外側以及小腿,而不僅限於足底。足部反射區的排列與人體各器官的解剖位置基本一致。當於坐位或臥位,雙足並攏下肢前伸時,相當於他們麵對著你坐著。拇指部是頭部;足跟部是臀部;接近正中線的器官的反射區在足內側,如脊柱、子宮、前列腺等;遠離正中線的器官和部位的反射區在足外側,如肩部、卵巢、睾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