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時候,人的腳掌就會與地麵不斷地接觸並一直維持著機械的動作,隨著走步的快慢和道路的不同所產生的按摩就可以用來刺激足部反射區,也就是中醫常說的穴位。而人體各個器官都和足部有著相對應的區域,可以反映相應髒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走步時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調節人體相應的內髒器官和係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走百病”雖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一種消災祈福的活動,但大多數人還是寄希望於這一美好願望的實現。每到正月十六這天,街道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到了晚上,人們會將過年剩下的所有煙花爆竹都搬出來放掉,色彩豔麗、形狀各異的煙花在空中綻放,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因此,正月十六這天絕對不亞於大年三十,也可以說是最熱鬧的一天。而“走百病”這個習俗也是這樣帶著人們美好的希望一代一代傳了下來,“走”確實能去除疾病,這不是迷信而是事實,這是因為腳一直在接受並不斷地發出各式各樣的信息,並調節肌肉以維持身體的平衡。甚至在我們站著不動時,腳也仍然忙碌地工作著,以各種不為人所察覺的微妙方式調整姿勢,嗬護著我們的健康。
(三)元宵節的飲食習俗——吃元宵
說完了“鬧花燈,走百病”,再來說說我們元宵節最重要的飲食習俗——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的年代很久遠,相傳起源於春秋末期。在唐代民間就已經流行在元宵節上吃這種新奇的食物了,不過那時候稱之為麵繭、圓不落泥;到了宋代,人們為它起了更好聽、更形象的名字,稱之為圓子、團子、浮元子。吃元宵最初的目的是改善一下生活質量,後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吃元宵也隻是取其“團團圓圓”的吉祥意味。正可謂:“元宵節吃元宵,甜甜美美。明月夜觀明月,滿滿圓圓。”天上月圓,碗裏湯圓,家人團圓,正如台灣民歌《賣湯圓》中所唱:“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要吃湯圓快來買,吃了湯圓好團圓。”
元宵的種類很多,味分香、辣、甜、酸、鹹五種,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蝦米等;還有菜餡元宵用芥、蔥、蒜、韭、薑組成,稱“五味元宵”,寓意勤勞、長久、向上。外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做法有包元宵和搖元宵兩種:南方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北方是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籮筐裏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吃法可湯煮、油炸或蒸食。
春節長假一過,就盼著十五元宵節。此時三九已過,但乍暖還寒,人們仍需保暖。元宵節吃元宵,除了寓意喜慶、團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等養生功效。元宵可謂營養豐富,其主要材料是糯米,別名江米,是大米的一種,中醫認為,其味甘、性溫,入肺經和脾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穀。它的功效歸納為四種:一是溫脾胃;二是止腹瀉;三是縮小便;四是收自汗。此外其主要成分糯米粉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成分。說完了皮,再說說餡,元宵的內餡主要以果料和幹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強筋骨、潤五髒、益氣力等作用,既可強壯身體、益壽延年又可潤養脾肺、滋補肝腎。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開胃消食、活血散瘀、化滯消積、化痰行氣等作用。核桃性溫、味甘,有補血、潤肺、健胃、養神等功效。《神農本草經》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元宵節吃了糯米元宵之後,人的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中醫曆來將元宵、湯圓視為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