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清明節的習俗與疾病(1 / 2)

(一)清明節的來曆

清明本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寒冬景象便開始慢慢褪去了。清明節氣,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十二度以上,氣溫升高,萬物滋生,正是萬家春耕、百物向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的諺語。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紀念意義。說到了清明節,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掃墓。墓祭習俗是我國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這一天人們都會外出祭祖掃墓,悼念故人,同時還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並準備風俗食品。

(二)清明謹防高血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杜牧的《清明》可謂朗朗上口、家喻戶曉。清明時節,為什麼風雨會這麼多呢,主要是因為清明時節正是冷熱空氣交換的時節,因此容易形成“乍暖還寒晴複雨”的天氣狀況。清明雨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古諺語有:“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現如今也常常會聽老人們說起“春雨貴如油”的語句。

清明雨一下,萬物複蘇,可謂天清地明,農曆書曰:“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中醫認為,人會隨著節氣的變化而變化,清明時節講養生,貴在與自然同氣相求。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中醫把人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膽、大腸、小腸、腎、膀胱。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應四時,清明節氣之後,天清使人心肺清;大地明,地為厚土構成,人體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隨大地草木推陳出新,碧綠相襯在明的狀態;‘明’由日月組成,日月陰陽也,明含陰陽平衡之意。人體隻有清則會明,不明則濁,見濁必生病。”高血壓的易發期正是清明節期間,這也是清明節養生很重要的一個方麵。

高血壓是指體循環內,動脈壓持續增高,並可傷及血管、腦、心、腎等器官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中醫對本病的辨證要點,除觀察血壓變化外,還要對病人眩暈、頭痛等全身症狀進行分析。那麼血壓一般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失常呢?

生氣的時候血壓就會升高,等情緒平靜了血壓就會恢複正常;做運動的時候,血壓會升高,隻要休息一會便能恢複正常;噪音也會使血壓有所升高,隻要環境安靜後便能恢複正常;天氣的變化,如忽冷忽熱也會對血壓產生影響。

高血壓的病因多見年老體虛、情誌失調、勞倦久病、飲食偏嗜、肝陽上亢等。其病理主要為陰陽失調,本虛標實。常見證型有:陰虛陽亢證(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麵孔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證(頭暈眼花、目澀而幹、耳鳴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證(頭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麵白少華、間有烘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有水腫)。患有高血壓的人在進行養生時,應針對陰陽失調、本虛標實的病理,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為大法,采用綜合調養的方法,如情誌調攝。因為本病與情誌因素關係密切,在情誌不遂,喜怒太過之時,常常影響肝木之疏泄、腎水之涵養。

春季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從中醫學角度來說,人的機體也應該如此,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天的到來日漸深入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凡事都有一個尺度,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運行血不暢,從而會引發各種疾病,如上麵所說的高血壓等等。清明節的很多習俗可以幫助我們預防和緩解這些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