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明習俗益身心
清明掃墓是個嚴肅的事情,是人們對已故親人的一種眷戀,然而掃墓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健康。按照中國傳統習俗,掃墓時要對祖先進行跪拜,就是現在常說的磕頭。當人們把彎腰伸背、雙膝及手掌觸地、叩頭及地,然後撐掌起身的一係列動作完成之後,就已經活動了人體主要的關節和骨骼肌,一般按照傳統三個頭磕下來之後,就會覺得手腳舒展、氣血融通。其實,磕頭的動作一直被道家作為導引術的一部分,經中醫證明確實有通經活絡,防止血管硬化、栓塞的作用。如果老年人經常模仿磕頭的姿勢鍛煉,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俗話說:“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可見並不是沒有任何道理可循的。
除了跪拜對人身體有好處之外,掃墓還有一個健康因素是人們很少能想到的,那就是以哭解鬱,適度宣泄。清明節掃墓的時候人們難免會因思念親人而悲傷落淚。這也是一種真實感情的流露,不含任何的虛假成分,因此有利於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哭是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有效辦法,可以釋放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緩解肢體和心理的緊張,甚至還能減輕疼痛。釋放自己的壓抑情緒,哭上一場,內心的緊張、壓抑和悲傷等不良情緒就減少了許多。疾病多因煩惱而生,在煩惱減少的同時,一些春天易犯的高血壓、抑鬱、失眠等病也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除了掃墓之外,在清明節還有蕩秋千、踏青、放風箏的習俗。寒冬剛過,人們已經很久沒有外出活動了,在風和日麗的春天,全家人出去踏青,適當做做運動,可以疏通冬日的氣血積鬱,讓精神壓力得以緩解,使心胸開闊、心情愉悅,更能使人體抵抗力增強。放風箏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體育項目,在放風箏的時候,要不停地跑動、牽線、控製和調整風箏的方向和高度,此時我們全身的肌肉關節的運動正如風箏在空中飛行一樣,急緩相間,有張有弛,手、眼、身、法、步緊密配合。古人在《續博物誌》中說:“春日放箏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泄內熱。”另外,放風箏的同時,人的眼睛需要一直盯著高空的風箏,這樣的遠眺,可以調節眼肌功能,消除疲勞,從而達到保護視力的目的。自古就有放風箏對眼睛有好處的記載,《燕京歲時記》中曾經提過:“兒童放之空中,最新清目”。可見古人早就在這些傳統習俗活動中,運用中醫理論,找到了養生之道。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實際上,清明節是由寒食節和節氣中的清明兩部分聯係構成的,雖然後來清明節一度盛行,而寒食節變得無人問津,但是寒食節的飲食習俗還是保留在了清明節當中。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後不能生火做飯,而要在戶外簡單食用清明果(野艾果)、大饅頭等事先做好的食物。而清明果的做法是將秈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用石磨磨成漿,再放在鍋內熬成幹糊,然後在裏邊包上豆腐、蘿卜、酸菜、肥腸餡等,做成各種形狀,最後放在蒸籠上蒸熟。艾葉味苦、性辛溫,宜入肝、脾和腎,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是春季疏肝順氣的良藥,尤其適用於氣血虛寒、肝氣犯逆引起的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痛經等病症。
希望我們隨清明時節放下煩惱,自然輕鬆,不但心清明、體清明,而且感悟也清明。
“五月五,慶端午”,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大江南北的千家萬戶都要過這個節日,雖然過法略有不同,但是節日氣氛都是很濃重的。在我們的眾多節日裏,端午節的習俗是比較豐富的:吃粽子、煮雞蛋、佩戴香包、采艾蒿,還有賽龍舟等大型活動,節日內容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