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端午節的醫療保健(1 / 3)

(一)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曆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從史書上看,“端午”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的《風土記》中:“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是“開端”“初”的意思。按照中國農曆以地支紀月,五月為午,所以“五”也叫“午”,“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叫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這一天掛菖蒲、艾葉、戴香包、喝雄黃酒,民間雖說是為了圖個“吉利”,其實主要作用還是為了預防疾病。因為夏日多暑濕之邪氣,而芳香藥可以燥濕。實際上它是在酷暑之前一次全民性的避瘟驅毒、防疫祛病活動。專家指出,掛菖蒲、艾葉、戴香包等悠久的習俗不僅具有文化含義,還有利於健康。吃粽子和賽龍舟紀念屈原,隻是這個節日後來填充進來的內容。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動人詩篇,已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係在一起。

端午節還有許多傳統習俗,大致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貼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二)吃粽子,講健康

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標誌之一。舊時隻有到了端午節這天,才會有粽子吃。時至今日,粽子已經發展成品味多樣的日常小吃,在端午節到來之前的一段時間,各種各樣的粽子就已上市。

包粽子的主料是稻米,稻米以米粒黏性的大小分為粳米、秈米和糯米。其中糯米的黏性最大、脹性最小,所以常用糯米或糯米與其他米混合,它們的營養成分基本相近。糯米和粽子中的葷素配料也都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粽子的熱量較高,無論是飽腹還是健體都是十分理想的。

吃粽子也要有節製,食之不當也會傷人。粽子的主料糯米不易消化,吃多了會因傷及脾胃而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因此,老人、小孩還有消化功能差的人不可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強者,也應“少食多餐”。如果過節家裏自己包粽子,最好以“現包、現吃”為原則,而從超市中購回的冷凍粽子,應蒸煮透了再吃。

粽子其實也是藥膳的一種——包粽子的葦葉及荷葉都是清熱解暑的良藥,而糯米也具有益氣生津、清熱的功效。端午節後,炎熱的夏季到來,酷熱難耐,常會有上火、中暑的現象發生,而此時常吃粽子,既品嚐了美味,又幫我們降了暑,具有兩全齊美的功效。目前各式粽子種類繁多: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補氣健脾、益腎的功效。用紅棗、栗子做餡的粽子,稱得上是粽子中的極品。

好的粽子自然有其養生的功效,但是現在粽子的樣式如此繁多,自然會有一些不健康的元素摻雜其中。主要表現在:

有些粽子是用尼龍繩綁紮的,但是尼龍繩被高溫的水煮過之後會產生對人體有毒害的物質,如二甲烷等毒素。在煮製過程中,毒素就會滲入沸水和粽子裏。吃了被毒素侵入的粽子,輕則惡心、腸胃不適,重者會頭暈、嘔吐、腹痛、腹瀉等。尼龍粽子一般都有毒,為了我們的健康,應堅決遠離。

我們曾經吃的粽子都是新鮮剛出鍋的,然後放在一盆涼水裏冷卻,吃起來也是清涼爽口。現如今則不同了,個別散裝粽子,已經在水盆裏放了好幾天,雖沒有變質,但已經不新鮮了。科技進步了,有了先進方法可以為我們提供長期儲存的粽子,一般加了包裝的粽子在常溫下可以保質一個月,真空包裝的粽子保質期可長達兩三個月。應該注意有些不良商家為了令粽子保質期延長,會在粽子裏加入硼砂。據說,粽子加入硼砂一則可令食品保質期延長;二則吃起來較爽口。但硼砂是一種有毒副作用的物質,人吃了它可能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