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端午節的醫療保健(2 / 3)

(三)采艾葉,驅蟲病

采菖蒲、艾葉,是端午最傳統的習俗之一。這是因為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為什麼選擇菖蒲、艾葉,而不是別的什麼葉子呢?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中藥。艾蒿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艾草散發出來的香味,可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認為它是一種可以治百病的藥草,插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害,使人身體健康。從端午節的許多種傳說中可以看出,人們都是拿艾葉來防病、治病、消炎的。除此之外,端午節常用的中草藥品種還有青蒿、龍船花、香茅、柚葉等,都可以懸掛、煮水飲用、泡酒飲用或沐浴。

艾葉,也就是艾蒿的葉子,與我國的中醫是不可分割的,據專家考證,艾葉用於治病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方書——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有關艾葉的療效與用法,這在以後曆代本草中也均有記載。在我國盛產優質艾葉的湖北蘄州,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種植,家家收藏艾葉。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艾葉的藥用價值。

艾葉最早的用途是灸,並與“針”齊名,醫籍《靈樞經》《五十二病方》就有艾條灸或艾熏的記錄。另外,還有“醫家用灸百病”之說。明代醫學家李言聞(李時珍之父)稱讚艾葉“產於山陽,采於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李時珍稱艾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棄也”,蘄艾因此而聞名全國。

除了通過口服、針灸與推拿針灸來治療疾病,也有不少文獻記載,艾葉燃燒產生的煙對人體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東晉時期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肘後備急方》等早期的醫藥著作中就有艾葉煙熏治療的記載。可見在當時民間已有用艾葉煙熏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習慣,而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艾葉燃燒產生的煙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艾煙有防病、預防瘟疫的作用,因為艾煙對引起不同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種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製作用。艾葉在民間的應用也十分普遍,如成年人一旦受風寒咳嗽,把艾葉切成九片,蔥三、五根,煎湯溫服,取汗,即可告愈。再如用艾葉烘幹製成絨與棉花混合製成藥枕防治妊娠及產後外感風寒頭痛。老人丹田氣弱,兒童受寒而致腹痛泄瀉,婦女痛經、經行不暢、小腹墜痛等用熟艾製成圍兜,兜其臍腹,效果顯著。而且端午節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記載。可見,中醫對艾葉的應用,非其他簡單應用艾葉的醫學體係可比。

現今,經過化學分析,發現艾葉除了含揮發油以外,還含有鞣質、黃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其中艾葉油具有平喘、祛痰、鎮咳、抗菌、抗過敏、鎮靜等多種藥理活性。為艾葉的擴展應用提供了理論根據。在臨床上,艾葉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知道了艾葉這麼多的作用,再逢端午節的時候,一定要出去多采些艾蒿存於家中,不僅空氣清香、防蟲防病,還有益於身體健康。要注意的是,艾葉等植物的藥用功效可不隻是端午這一天發揮的,平時也可經常使用。

(四)佩香囊,體強壯

香囊,又叫荷包,是端午節的又一大標誌,隻有在端午節前後才會有。

“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佩香囊是傳承了千百年的民間過端午習俗,兒童多將香囊佩戴於胸前,而成人多係於腰間。有喜慶、裝飾和傳情達意等作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香囊也是很合乎中醫藥理的,傳統香囊常用配方是蒼術和川芎,可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另外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使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