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端午節的醫療保健(3 / 3)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蒼術等中藥的揮發性成分能有效殺滅空氣中懸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藥物散發出來的芳香氣味能夠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體——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提高,SIgA具有較強的殺死病毒的能力,兒童鼻黏膜上SIgA的含量較低,因此最適合佩掛香囊。

給患有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體質的兒童佩戴香囊時要慎重,以防香囊內的芳香藥物引起不適。一般情況下,香囊內具有揮發性的藥物的作用在兩個星期左右就會漸漸消失,所以,當香囊的味道變淡後即可取下更換。

(五)雄黃酒,喝不得

古代人認為雄黃可以克製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製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端午節這天,很多地方還有飲雄黃酒殺肚蟲的習俗,尤其在江南一帶,人們至今還保持著喝雄黃酒的習俗。當地人配製與勾兌雄黃酒的方法非常簡單,一般是將雄黃磨成粉末狀後倒入白酒或黃酒中。

實際上,喝雄黃酒不僅達不到驅邪、解毒的目的,還有可能引起中毒。

雄黃,也稱雞冠石,是一種含砷的有毒礦石,多數為橘紅色半透明的結晶體。砷是劇毒物質,人如果誤服5-10毫克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達到60毫克以上就會致命。雄黃中毒的症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水樣大便、便中帶血,同時伴有肝、脾、腎等髒器的損害,血壓下降和循環衰竭,甚至出現中樞神經係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經化學反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人飲用後會中毒。專家提醒,若一定要用雄黃酒應節令,可噴在床下、牆邊等角落,以避毒蟲。如果因病確需服用雄黃酒的,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藥。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內服微量,可治驚癇、瘡毒等症。由於雄黃毒性太大,極少用於直接內服,一般內服也多入丸、散劑。

(六)端午養生

從節氣上看,我國的端午節多在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前後,民間素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意思是說,還沒過端午節,農作物如果保護不好,還是會受寒的。端午節前後是農作物和各種植物最旺盛的生長期,也是大地中各種病菌的旺盛生長期,會給人們造成許多傷害。避免邪氣侵襲是中醫的養生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上工治未病”,可見,祖國傳統醫學十分重視預防疾病的發生。由於端午時期天氣轉為又熱又濕,疫癘穢濁之氣橫行,人們最易百病叢生。因此“端午節”期間,人們應該注意進行衛生和保健活動,以培養人體正氣、驅除邪氣。所說的邪氣也叫濁氣,即現在所謂的細菌、病毒、工作壓力、口臭、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平衡。簡單地說,一切有形、無形的致病因素都是濁氣。而正氣也指人體的抗病能力。

至於這個季節的養生,則應該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惱怒憂鬱不可有,這樣氣機才能得以宣暢,通泄才能得以自如。起居方麵,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但別曬多了,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睡一會可緩解疲勞,有利於健康。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泄。飲食調養方麵,曆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須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

古人的很多做法都充滿了經驗和智慧,有些本身就是實用的醫學知識,有的分析起來也合乎醫理。就像端午節賽龍舟,雖然是傳統節日的一個項目,但從醫學角度看,時已仲夏,進行一些水上運動正合時宜——拋開運動本身的健身效果不說,這種眾人參與共同競技的形式,對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