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中秋節飲食重時令(1 / 3)

(一)中秋節的由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人人皆知,一提起明月,人們腦海中就會出現圓月的景象,圓月代表著合家團聚,在中國傳統習俗中,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可謂重中之重,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為“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節日是在唐代,祭月、賞月、追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據說此夜地球距月亮的位置是最近的,所以月亮是全年最大最圓最亮的。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圓月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大香案上,擺上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按照習俗,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然後點上紅燭,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在月下,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女主人切開團圓月餅並分給大家,切的份數要和家庭成員的數量一致,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成了千古絕唱。我國各地遺存著許多名為“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二)賞月也應談健康

賞月、談月、題詩等文化活動自古以來就為文人雅士所偏愛。如今,全家人賞月也是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如此風雅之事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不妥之處,可是,近年來,專家提出了“老年人中秋賞月應適度”的理論。那麼,中秋賞月和老年人的健康有什麼關聯呢?專家認為,月圓之夜不僅會影響老人們的情緒,還會使人體生物功能發生變化。先來說說對老人們情緒的影響,中醫心理學家指出,中秋節自古有“團圓節”之稱,人們在賞月時往往會睹物思人,看著圓圓的月亮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老人對不在身邊的子女的思念之情尤為強烈。人到老年,感情本身就很脆弱,加上思念之情,就容易出現過於激動或抑鬱的情緒,誘發疾病。

賞月會帶來人體生物功能的變化,因為月亮具有電磁力,可以影響人的激素、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從而引起人體生理變化。人體的組成部分當中有70%左右是液體,月球的引力就像海水潮汐那樣,對人體中的液體發生作用,引起生物潮。滿月時,月亮對人的作用與平常相比會較強烈,往往使人的感情易於興奮,這就是為什麼到十五賞月的時候,看著天上的月亮心裏特別的敞亮,人們常常感覺稍稍有點激昂的感覺。老年人在農曆十五的圓月下,往往更會傷血耗氣,易頭暈目眩。此外,精神病患者也常在月圓之夜發病。人體內氣壓較低,血管內外的壓強差別較大,使出血性炎症患者毛細血管更容易出血。所以,在月圓之夜老年人發病率會明顯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秋季白天溫度仍然較高,故有“秋老虎”的說法;一到晚上,就會產生溫差,涼風習習。所以晚上賞月很容易受“賊風”侵襲。第二天早上容易出現全身酸痛、疲乏無力等症狀。因此,老年人中秋賞月要適度,避免月圓之夜對產生的各種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