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吃月餅的宜忌
除了滿若玉盤的明月外,中秋之時我們當然不能不提象征著團圓的傳統美食——月餅,俗話說得好:“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本身隻是一種人們用來祭奉月神的祭祀食物,後來人們把這種酷似十五圓月形狀的月餅當做禮品贈送親友,寓意全家團圓。關於月餅的傳說有很多,閑秦再思《洛中記聞》中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設喜宴,便命禦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月餅的雛形早在唐代已出現,宋代還賦予其“芙蓉”“荷葉”等別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細膩別致,隨著中秋節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的逐步增強,如今其花色式樣越來越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月”屢入詩,“餅”曾入否?蘇軾在一首五律中首次以“月”喻“餅”,以詩詠“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指的是酥油,“飴”指的是飴糖,一種用米和麥芽為原料製成的糖。可見在宋代,月餅便因其外形如月,香甜可口而深受人們喜愛了。明月皎皎,加上一塊小小的月餅,給人們生活增添了無盡的詩情和畫意。
中秋節的鼎盛時期是在宋朝,那時月餅的品種樣式和製作方法也因不斷地改變而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趨勢,工藝也是非常考究,鹹、甜、葷、素各具美味,各有特色。明朝的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製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然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寥寥數語,生動描繪了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作為藝術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的美好景象。
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已頗為相近了。詩人袁景瀾《詠月餅》:“形殊寒具製,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麵塵,點綴胭脂跡。”形象地反映出了月餅的製作情形,而最後兩句“戚裏相饋遺,節物無容忽”,更是描摹出了在中秋節互贈月餅的風俗,同時也表露出親友間禮尚往來的款款真情。
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淵源,都擁有著無數精彩美妙的傳說,每一個獨具意義的節令食品都蘊含著一定的健康保健之意。如前麵所講的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一樣,中秋節吃月餅也是很有講究的。正如前麵引用的蘇軾的一首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可見月餅自古以來就是以糖分和油為主要材料的。如今的月餅可謂形形色色,內餡多種多樣,果仁、蓮子、綠豆沙、雞蛋黃等等都已經成為月餅的主要原料。真是越做越好吃,越做越香甜,雖然營養成分多元化了,可是在製作過程中,仍然添加了大量的糖與油。
先從月餅的加工說起,月餅的加工是必須要經過烘烤的,可謂融合了水的“神韻”、經過了火的“考驗”,所以無論是果仁餡、蛋黃餡,還有現在比較流行的肉餡月餅,在經過烘烤之後其性都偏熱,不過豆沙餡例外,所以除了豆沙餡之外的大眾口味的月餅過多食用的話都會引起體內的濕疹。本來月餅就是一種極易上火的食品,如果本身體質就偏熱的人吃了太多月餅,會出現消化不良,內火上升等現象,尤其是南方多見的濕熱體質尤其要注意這點。當人體內火上升之後,就會出現痘痘、便秘、牙齦浮腫等症狀。所以體熱的人不易多吃月餅,要適量甚至要少量。
大家都知道月餅吃多了就會有些油膩,正常人的反應都如此強烈,就不用說一些脾胃虛弱的人了。月餅的膩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如果脾虛的人多吃月餅的話,就容易打嗝,胃賁門處堵得慌,先是腹痛難忍,隨後轉為腹瀉不止。如果真的想吃的話,建議吃少量的綠豆餡月餅,畢竟綠豆有清熱解膩的功效。
膽囊炎、膽石症患者應少吃月餅。因為食用過多的月餅可使膽汁分泌量增多,誘發疾病複發,甚至能導致膽管與胰腺管處堵塞,從而引起急性胰腺炎,甚至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