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重陽登高飲酒祝壽(1 / 3)

(一)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曆史悠久,意義深遠,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為什麼把陰曆九月九日定為重陽節呢?因為陰曆九月,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個特別的月份,他們仰觀於天,俯察於地,產生了許多奇異的傳說,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九月九日,日月並陽,故為“重陽”節,又名“重九”節。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現在普遍認為重陽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因為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有提及,屈原在《遠遊》中的兩句詩“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也提到了“重陽”,可是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到了天上進入天帝的宮殿,到了金星參觀帝都。這裏的“重陽”指的是天宮而並不是節日,所以這種說法的依據並不很充分。重陽節起源於東漢的記載頗為充分,《藝文類聚》卷八十一引《四民月令》:“九月九日可采菊花。”這裏雖然隻是簡單地記載了一句話,但是至少我們已經知道了在東漢時期九月九日有采菊花的習俗,間接地告知我們那時已經出現了重陽節。

不過“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在這封書信中不僅明確地提出了“九月九日”“俗嘉其名”等名詞,“享宴高會”的活動,在後麵還提到了“食秋菊之落英”以求“輔體延年”的理念,可見在東漢末期,重陽節已相當流行。

關於重陽節的習俗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過著幸福平淡的生活。誰知突然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許多人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桓景的家鄉有個傳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有一大仙名叫費長房,桓景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劍。轉眼一年過去了,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禍害人間。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轉告給大夥兒。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隨身攜帶,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酌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忽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隻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隨後恒景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從此以後,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了重陽節,有了重九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風俗。

(二)登高解乏

有關重陽節習俗的傳說,其中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也不缺乏養生之道。按照節氣來說,重陽節時已經接近晚秋,天氣涼爽,空氣也越發的清新涼爽,此時比較適合登高遠眺,爬爬山、望望風景可使人心曠神怡。就拿首都北京來說,重陽前後,西山的黃櫨一片緋紅,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漫山遍野披上了一層紅妝,宛如新人穿上了嫁衣,別有風情,所以如今重陽節登西山看紅葉已經成為北京人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也可以說是首都人們對重陽節登高習俗最好的繼承。值得注意的是,登高的時候也是很講究登山姿勢的。譬如說上山的時候,身體重心應放低,盡量前移,步伐不要太大,這樣可以保證落腳點近些,身體容易保持平穩。如果碰到了坡度稍微陡峭的山路,要注意盡量抬高膝蓋,身體盡量前傾,這樣即使摔倒也隻是向前趴而不是後仰,比較安全。而下山的時候正好相反,身體應該稍向後仰一些,步伐當然要盡量平緩。俗話說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難”,所以,下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力集中,防止滑倒、扭傷等意外。無論是上山還是下山都應做到“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另外,登高運動一定要做到量力而行,因為體力和能量消耗就大,高處又氧氣不足,所以一定要掌握好運動量。中途感到體力不足要休息的時候,不要一下子就坐下來,而是慢慢地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聳聳肩、左右擺頭、扭扭腰……這樣有助於消除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