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重陽登高飲酒祝壽(2 / 3)

(三)菊花酒的藥用價值

說完了登高,再來說說喝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故稱為“節花”。菊乃應時的花草,在《初學記》卷二十七中寫道:“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秋風瑟瑟,百花凋零,唯有菊花淩霜開放,菊之獨特品性使其成為生命力的象征。秋風的陰冷和菊花的豔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菊花被賦予了不尋常的文化意義,它在仙道眼中是“延壽客”“不老草”,因此飲菊花酒有“長生不老”之意。宋人常以菊花、茱萸泡酒,除比擬菊花為“延壽客”之外還命名茱萸為“辟邪翁”,認為可借此二物,“以消陽九之厄”。而九月九日是傳統的賞酒節,直到宋時,重九時節的民俗活動依然是“飲新酒,泛英替菊”,此日所釀的菊花酒被視為延年益壽的長命酒。菊花酒的做法並不複雜,用菊花雜和黍米釀成,據葛洪《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世上本無長壽仙丹,菊花酒也不可能達到“長生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確有明目、治昏、降血壓、祛風、清熱解毒、益陰滋腎、平肝疏肺的藥用價值,以及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氣之效。民謠“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就形象地展現了重陽釀酒、賞酒的習俗。

(四)重陽糕的營養價值

喝完菊花酒再來嚐嚐重陽糕吧。重陽糕是重陽節的節令食品,而“糕”與“高”諧音,故它同樣是“登高”諧音的民俗表達,以示生長、向上、步步高升等意。重陽糕起源於六朝之末,但早在漢朝時就有記載,隻不過那時候不叫糕而稱為“糍”或“餌”。重陽節正式形成之後,糕類食品自然稱為節令食品,“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蓬餌就是後世的蓬糕,也就是重陽糕。重陽糕是用麵粉蒸製,以大棗、栗子等為輔料,“蒸出棗糕滿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這兩句詩可謂形象地描述了重陽糕的特點。製作重陽糕的麵粉主要有稻米粉和黍米粉兩種,九月黍穀正是成熟之際,人們就以黍米為應時食品。黍在古代是祭祀的佳品,這也就是後世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而重陽糕上麵的棗、栗等多種裝飾物都是中國傳統的祈子象征物,它們明確地表示了人們在重陽時節祈求子嗣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