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臘八節的起源
東北有句方言:“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這裏麵的“臘”指的是“臘月”,而臘八節顧名思義也就是臘月初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可是為什麼用“臘月”來代表“農曆十二月”呢?此淵源應追述到上古時代,我國百姓自古以來大都是以農業為生計,為了一年的風調雨順,農產品豐收,先民每年都會用捕獲的獵物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保佑人們安居樂業的天地神靈,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其中冬祀是四大祭祀之中規模最大的一個,也最為隆重,最初冬祀分為兩個祭祀:蠟祭和臘祭。蠟祭主要是對幫助農業豐收的八位農神的祭祀,所以一般在野外舉行,《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饗之也。”而臘祭主要祭祀的是先祖和五祀,《白虎通》卷一雲:“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溜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門神、戶神、井神、灶神、宅神,可見臘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祈禱來年的豐收。祭祀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隨著年代的變化,朝代的更換,冬祀的名稱也各自有了差異。《風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但因都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並且將舉行冬祀這日稱為“臘日”。當時臘日並不是固定為哪一天,《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當時人們習慣將冬至後第三個戍日稱為“臘日”,並沒有固定的幾月幾日,也沒有臘八粥,隻是用來冬祀。而為何定為初八,說法也不一,一種說法是由於佛教的介入,臘日才固定為農曆十二月初八——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曾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自此相沿成俗。二是《郊特牲》中記載的“天子大蠟八”的說法,即初八為大蠟傳統日期,所以民間就流傳了臘月初八為臘日的說法,也就是現在的臘八節。
臘八節最主要的習俗是熬煮、品嚐、贈送臘八粥,在臘八那天,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預示著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曆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最早的記載始於宋朝,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習俗更是盛行,皇帝大臣們都應在臘八節那天賜予下人臘八粥喝,還要向寺院發放米以供僧侶食用。
(二)臘八粥裏的食療科學
1.臘八粥的由來
關於此粥的由來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不過流傳最普遍的則是和佛教有關的傳說。
相傳“臘八粥”是由“彌勒笑佛”創始的。在蘇州西園羅漢堂,迎門有一尊手執紅布袋、挺著大肚皮、笑咪咪的和尚塑像,便是此佛,由於其手執紅布袋,也被世人稱為“布袋和尚”。據說,很久以前,有個從天台山國慶寺來的和尚投奔到蘇州西園戒幢律寺,名叫阿二。老當家看其人身材結實,為人說話誠實可靠,就留他在齋堂做了一名“火頭僧”。阿二幹活勤快,持家勤儉,每次隻要發現稻穗頭就會撿起,剝去穀殼,然後放在乾坤袋裏。每次在刷洗飯碗的時候,也都會把剩下的飯粒挑出,曬幹,然後裝入乾坤袋裏。平常在地頭上拾到一粒豆也要放到袋子裏,這樣日複一日,袋子裏麵的五穀雜糧少說也有兩石。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之日,因此寺廟裏麵的飯菜式樣會有所調整。當年按理說也應如此,不過管糧的和尚忘了開倉放糧,眼看開飯時間馬上就要到了,無奈之下,阿二隻好把自己乾坤袋裏麵的五穀雜糧放進鍋中蒸煮,沒想到味道特別香美。老當家問阿二此是何物,阿二就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老當家聽後雙掌合十說:“善哉!善哉!惜衣有衣,惜食有食,阿二積福,功德無量,真是可敬可佩可賀!”以後寺中規定每年陰曆十二月初八都要燒這種粥吃,以此紀念阿二和尚的惜食行為,這種粥就是以後的“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