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曾根據忽必烈相繼任用阿合馬、盧世榮和桑哥理財,對其提出異議,而批評他“嗜利”,實則不然,忽必烈注重理財是講究功利之舉,目的是讓國家盡快富起來。忽必烈並沒有把國家錢財據為已有,隨意揮霍,而是時時從大局著眼,以節儉為上。
從元太祖成吉思汗以來,曾給予蒙古宗親、大將、功臣以大量賞賜,忽必烈也未例外,也常賞賜功臣,被人們看成是一種浪費之舉。
不過,忽必烈同窩闊台等大汗不同,他從未亂行賞賜,並且有一定節製。忽必烈並未濫加賞賜,所賞所賜者均為應該受賞受賜之人,起到了調動大臣將領積極性的作用。
忽必烈賞有勞而賜有功,但為了節約國家錢財,每次賞賜的數目都有一定限度,而不是無止境的隨意亂賞。忽必烈治國能從節約的角度著眼,賞賜有一定節度,這對於節約國家錢財具有重要意義。
忽必烈在位期間也曾興建土木工程,但他並未過份,主要是修建了兩都。忽必烈修建兩都務求豪華壯麗,在當時的情況下,對於宣揚國威、促進蒙古族的漢化都是必要的,並不是一種奢華之舉,也不是一種不該花錢的浪費。
忽必烈在修建兩都之時,曾經考慮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盡量不影響農業生產,在農閑時建造。
由於忽必烈注意到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盡量不誤農時,所以,兩都雖然修建的豪華壯麗,人們並沒有感到負擔過重,也未引起社會動蕩。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忽必烈把兩都修建的富麗堂皇,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作為國家的象征,從一開始就警惕自己貪圖享受。他在大都即將修成之時,從漠北舊居移來青草一株,栽種於王宮丹墀之前,起名為“誓儉草”(或作“思儉草”),目的是讓自己不忘“太祖創業艱難”,讓“後世子孫知勤儉之節”。
忽必烈就是這樣,以不忘祖先創業艱難之精神激勵自己,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至於忽必烈節儉到什麼程度,根據時人及後人的部分記述,也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時人王惲曾在奏書中說,忽必烈“臨禦以來,躬先儉素,思複淳風,如輕紵衣而貴綢繒,去金飾而樸鞍履。至衣服等物,銷織鍍呀之類,一切禁止”。
據說,忽必烈從不穿戴貴重華麗衣帽,衣服常常是補了又補。後來,忽必烈曾將自己穿過的衣服儲於箱中,以教育子孫保持勤儉之節。史載,武宗曾與皇太後等設宴於大安閣,大安閣中有一“故篋”,不知何故,特問宦官李邦寧說:“此何篋也?”李邦寧回答說:“此世祖貯裘帶者。臣聞有聖訓曰:‘藏此以遺子孫,使見吾樸檢,可為華侈之戒。’”武宗聽了,大為感到,下令打開箱子觀看,武宗見了世祖所用裘帶,十分感歎地說:“非卿言,朕安知之。”
當時,有位宗王在旁邊,接著武宗的話茬說:“世祖雖神聖,然嗇於財。”李邦寧聽了,不同意那位宗王所說的話,說道,“不然。世祖一言,無不為後世法;一予奪,無不當功罪。且天下所入雖富,苟用不節,必致匱乏。自先朝以來,歲賦已不足用,又數會宗藩,資費無算,旦暮不給,必將橫斂掊怨,豈美事耶。”武宗及皇太後聽了,深表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