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為他請來朝廷禦醫和各地名醫,百般調治,仍然不見其好,相反越來越重。轉至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旦,老百姓都歡歡喜喜過春節,可宮中卻顯得格外蕭條,好像沒有心思過春節似的,原因就是因為忽必烈的病情進一步惡化了。
忽必烈辛勞一生,每天都接見大臣,討論國家大事,這時,開始不接見大臣了,規定,“非國人勳舊不得入臥內”,唯獨不忽木,忽必烈不讓他傾刻離開身邊,每天幫助他吃藥,病情稍好時則陪他聊天。
這期間,忽必烈大概想了許多許多。
忽必烈從即位那一年開始就宣布要“鼎新革故,務一萬方”。確實,鼎新革故和務一萬方就是忽必烈一生中做的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既有成功,也有遺憾。
從“鼎新革故”方麵來看,忽必烈進入中原以後,毅然拋棄蒙古舊俗,悉心學習漢族文化,也吸收了不少色目文化,大膽進行社會改革,確立一套對蒙古人來說完全是一種全新的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應該說,這是忽必烈改革的成功之處。然而,忽必烈雜揉諸法,又引起了各法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忽必烈完全任用義理派幫助他管理國家,對全國的思想控製和社會的穩定確有好處,可義理派卻不能幫助他解決政府的財政需求;完全利用功利派,確可幫助他解決政計的財政危機,但這些功利派人物在管理國家財政時,常常把國家的錢財管到自己的腰包裏去了,再加上加重對老百姓剝削,引起社會動蕩,朝廷一直得不到安寧。
忽必烈意識到這一問題,本想在義理派和功利派之間走同一條新的路子來,然而,兩派針鋒相對,勢同水火,沒有辦法創出新的路子,隻好回複到仁義治國的道路上來。以仁義治國,確實有利於社會穩定,但國家財政虧空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成了忽必烈十分撓頭的問題。忽必烈本想繼續探討,以解決這個難題,但時間對他這位老人來說,已經不允計了,完全成了他的未竟之業。
從“務一萬方”方麵來看,忽必烈即位以後,就把“統一”當成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他運籌帷幄,不斷遣將調兵,終於滅掉了南宋,抵製了北方諸王的進攻,實現了全國的大統一,這是他感到十分欣慰的事。
然而,忽必烈“務一萬方”,並非是僅僅統一全中國,而是要統一整個亞洲,因此,他在滅宋以後,不斷對日本、安南、占城、緬國、爪哇等國發動戰爭,也不斷調兵遣將,試圖平定北方諸王的叛亂,不讓他們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對人。也正由於忽必烈的不斷進攻,才基本上解決了北方諸王的叛亂問題,這是忽必烈的一大功績。
但是,北方諸王的搔擾問題並沒有最終解決,也成了忽必烈的未竟之業。至於進攻日本、安南等國,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忽必烈想統一整個亞洲成了泡影,不能不感到遺憾。然而,他哪裏知道,發動統一的國內戰爭會得到人們的支持,而發動對國外各國的鬥爭,勞民傷財,人民紛紛反對,再加遠隔海洋,元軍不善於水上行軍和作戰,最後都失敗了。
事實雄辯地說明,忽必烈要在東方稱霸,其路不通,隻有與各國友好交往,才是最佳選擇。但是,當時的忽必烈卻無法認識到這一點,躺在病床上還感到遺憾,把沒有征服日本、安南等國當成了他的未竟之業。
就這樣,忽必烈帶著幾分欣慰和幾分惆悵,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午夜,離開了人世。忽必烈在臨死之前,特將一塊白璧贈給不忽木說;“他日持此以見朕也”。忽必烈晚年對不忽木十分重視,充分反映忽必烈又重新回到以仁治國的軌道上來。
忽必烈死後,遺體按照蒙古國禮,殯殮於蕭牆之帳殿。二十四日早發靈,由健德門北去,葬於漠北起輦穀祖陵。
忽必烈生前將太子寶授給皇孫鐵穆耳,說明忽必烈已經選擇了皇位繼承人,但按照蒙古國的規定,隻有通過忽裏台選舉方能生效。於是,鐵穆耳的長兄甘麻剌也出來爭奪汗位。聰明能幹的闊闊真利用甘麻剌患有口吃病的弱點,讓鐵穆耳和甘麻剌在忽裏台上講誦成吉思汗的必裏克。由於鐵穆耳口才極好,再加上伯顏、玉昔帖木兒、不忽木等人的支持,鐵穆耳順利登上汗位,是為成宗。
成宗鐵穆耳即位以後,為忽必烈上尊諡為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語尊稱“薛禪(意為賢者)皇帝”。
自古英雄多蓋棺論定,忽必烈死後,許多史學家對其眾說紛紜,評說種種。
打開史料,就可以看出,蒙古民族是個興起稍晚的民族,它沒有漢族那樣曆史悠久,蒙古初興之時,政治、經濟、文化同漢族比較起來,相對落後一些。忽必烈作為蒙古民族的一個代表人物,初入中原,接觸到漢民族的先進文明,一切都覺新奇,於是下決心努力向先進學習。
於是,“思大有為於天下”的藩王忽必烈,在漠北藩邸就開始大量征召漢人儒士,受任管理漠南以後,創建“金蓮川幕府”,虛心向漢族文人學習先進的漢文化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成為當時漢化最深的一個藩王。
在吸收漢文化的基礎上,忽必烈充分認識到學習先進文明、改革蒙古舊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他在即位的當年就表示要“鼎新革故”,至元元年(1264年)在改元“至元”的詔書裏再次宣布要“鼎新革故”。“鼎新革故”就是要建立新的,革除舊的。
在建立新的過程中,忽必烈認識到,當時的漢族文明是最先進的文明,但其他各族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應該學習各族的先進經驗。
在革除舊的過程中,忽必烈認識到,本民族的東西並非需要全部革除,隻需要革除那些落後的東西,而保留那些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東西,或者有些東西需要革除,但由於時間和條件的限製,不宜馬上革除,這些東西也需要暫時保留。
基於上述認識,忽必烈在學習以漢族為主的各族文化中,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全新的統治體係,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政治方麵,忽必烈在學習漢族文化和其他各族文化的基礎上,確立了一套對於蒙古來說完全是一種全新的政治體製和統治秩序。
他在中央設置了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最後完成了中國中央行政機構從三省製向一省製的轉變。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開創了我國地方省製之先。
這些行政機構的設置,對中原地區的漢法來說,也是一種革新和發展。
忽必烈改變了過去那種列土分封的舊法,削奪藩王權力,變貴族封地為賜田,使原來的分封貴族成了一般地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忽必烈又製訂了刑法,建立台閣,製訂官員的管理和考核辦法,加強了對官員的管理。他廣開言路,注意對人才的選拔,嚴禁官吏貪汙受賄,並要求官吏治有政績,獎勤罰懶,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當時的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