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文明之邦(1)(1 / 3)

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曆來十分重視倫理道德的培養。這與中國古代以封建宗法關係為政治體製的基礎、以血緣關係為社會的紐帶不無聯係。因此,許多優良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使得中國素以“文明之邦”而著稱於世。

敬老尊賢,親小愛幼在中國,幾千年來,老人和賢者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而幼者則受到父母和長輩的愛撫。這是我國人民優良的傳統美德。

中國的宗法製度,是敬老尊賢、親小愛幼傳統風尚形成的重要原因。儒家的倫理道德一貫提倡敬老慈幼、長幼有序。孝德為“仁之本”,而“百義又以孝為先”。“孝”,是家庭內的敬老信條,是子女對父母的道德義務;同時,“孝”在家族內還被延伸為晚輩對長輩普遍適用的道德準則。它要求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承擔贍養義務,舉凡衣食起居,都要盡心竭力地予以侍候;而且,子女和晚輩要尊敬父母和長輩。這是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應予繼承和發揚。至於傳統道德中要求子女和晚輩無條件地服從父母和長輩,包括對父母和長輩中不正確的東西也應俯首聽命等等,則屬封建糟粕,應予以摒棄。

至於父母對子女、長輩對晚輩,也應當盡撫養之責、懷慈愛之心。這同樣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求。我國古代的許多“家訓”和“治家格言”,對此均有明確規定,而且得到人們的普遍遵守,已成為社會公德。

今天,我國人民繼承了上述傳統美德,一方麵對老人十分敬重,把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院、老人之家和老年大學也遍及全國城鄉;另一方麵十分關心少、幼兒童的身心成長,孤兒院、兒童公園及其他兒童福利設施已在許多地方建立起來,各級關心下一代協會也已普遍成立,並正在開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兼愛互愛,助人為樂這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所積極倡導的另一社會公德。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它既含有親疏、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又包含著關心普通老百姓的原始人道主義思想。孟子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而且推己及人,把敬老慈幼道德準則推廣到社會上去,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但要尊敬自己的父母和長輩,還要尊敬別人的父母和長輩;不但要慈愛自己的子女和晚輩,還要慈愛別人的子女和晚輩。墨子則提出“兼愛”思想,主張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之間兼愛互愛。其弟子又進一步提出泛愛主義,要求愛人如己。以後中國的進步思想家,都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強調“民”的作用。他們認為,民是國家的主體、政治的根本,從而主張把“愛民救民”當作普遍的道德準繩加以信奉。應該說,這種關心人民、愛護人民的社會公德,是維護和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另一基石。

現在,有些愛國華僑和企業家,在他們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之後,便將一部分資金捐出,用於建學校、辦教育,搞“希望工程”,或用於蓋醫院、修路造橋等社會公益事業。他們的這些行為,正是對上述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值得人們學習和鼓勵。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心和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是,今天仍嚴重存在著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的思想和行為,應該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予以堅決糾正。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幾千年來他們依靠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

他們熟知“勤能補拙,儉可養廉”的道理,隻要持之以恒,就可促進人們人格的完善,成就一番大事業。長期以來,我國人民窮而有誌,決心用勤勞的雙手,去改變祖國的麵貌,創造美好的明天。“成由勤儉敗由奢”。宋朝司馬光在“眾人皆以奢靡為榮”的官風中,堅守“吾心獨以儉素為美”的信條。

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精神,既動人又感人。古代大禹治水,在外13年沒回家,甚至三過家門也不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寓言,就是中國人民為改造自然而艱苦奮鬥的典型反映。無論是中國的萬裏長城,還是京杭大運河,都凝聚著中國人民為改造自然而艱苦奮鬥的偉大成就。

當前,我國正處在開拓發展的新時期,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和高新技術,為了中華的振興、民族的繁榮,我們仍應大力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大吃大喝和貪汙腐敗的歪風。正如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四大所說:

“我國底子薄,目前處在實現現代化的創業階段,需要更多的資金用於建設,一定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優良傳統,提倡崇尚節約的社會風氣。”〖MZ(2H〗古人風範〖MZ)〗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傳說在遠古時代,堯做部落首領的時侯,黃河大決口。洪水橫流,滔滔不息,衝毀了房屋,淹沒了莊稼,衝倒了大樹,卷走了人畜。幸存下來的人們隻得躲到山上去住,一派可怕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