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集四方的長老和首領共商治水大計。他說,水災無情,請大家想想,派誰去治水為好?
大家各抒己見,經過協商一致推薦鯀出來治水。鯀是黃河流域一個部落的首領,經常同洪水作鬥爭,積累了一定經驗。開始,他還是采用老辦法,屯土築堤,以堤防水。這種堤壩,遇上不大的洪水,不會有多大問題,可是老天爺偏偏不幫忙,鯀率眾用9年時間築起的堤壩,在巨大洪水的衝擊下,全被衝垮了。
舜接替堯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以後,大家又推薦鯀的兒子禹領導治水。禹為人誠實,勤勞儉樸,又很謙虛。
他再三推薦其他有能力的人代替自己,但舜還是把治水的重任交給他。禹接受任務後,首先總結了前人和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然後背著幹糧,拿上工具,跋山涉水,勘察山川地勢,掌握水資料。
在此基礎上,他改變過去各民族分散治水、以鄰為壑的做法,動員各地的人力物力統一劃分治水區域,他改變過去鯀采用的“堵塞”的方法而采用“疏導”的方針。為了排泄洪水,他開鑿龍門,疏通九江,使洪水順利東流入海。禹率領群眾一心撲在治水上,風餐露宿,日曬雨淋,起早貪黑。他帶頭苦幹,任勞任怨,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禹為了治理洪水,四處奔波,直到30歲時尚未結婚。後來路經塗山時,娶塗山女為妻。但在新婚4天後,他又辭別親人去治水,一直在外治水13年,三次路過家門,也顧不得進去看看。最後終於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荀子在《成相》篇中記述和評價說:“禹敷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包含了對大禹這位為民辛勞的英雄的敬佩。
大禹治水的故事經過後人的廣為傳頌,其中不免有誇張之處,但大體上還是可信的。特別是大禹那種堅韌不拔、刻苦耐勞、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正是偉大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吟《離騷》屈原愛國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一生熱愛祖國,為挽救國家命運,忍辱負重,殫精竭慮,矢誌不移,最後不惜以身殉國,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政治家。
屈原是戰國後期楚國人。他生活的時代,我國還沒有統一,全國分為大小不等的許多國家,比較大的有秦、齊、楚、燕、韓、趙、魏。這七國為擴大勢力,互相紛爭,連年打仗,老百姓深受其害。
戰國七雄中,秦國實力雄厚,時刻企圖吞並其他國家,實現統一中國的霸業。但楚、齊兩國國力也很強大,秦國才不敢輕易下手攻打它們。
屈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從小聰明好學,具有天文、地理等多方麵的豐富知識。同時,他自動熱愛祖國,總盼著楚國強盛,不受別國欺淩。楚國國君楚懷王當初挺信任他的,任命年輕的屈原為左徒(僅比令尹,即宰相小一點的重要官職)。屈原上任後,向楚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楚國內部舉賢任能,修明法度,限製舊貴族集團的特權,反對結黨營私和貪汙腐敗行為;對外則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開始聽從了他的意見,聯合了齊國等國家,並於公元前318年,在楚國京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召開了楚、齊、趙、魏、韓、燕六國會議,訂立六國聯盟,共同對付秦國的侵略擴張。楚懷王感到國家穩定,就秘密把起草國家根本法令--《憲令》的任務交給了他。屈原深感責任重大,兢兢業業地做好這項重要工作。
然而,楚國的一批舊貴族,為了維護自己已經得到的特權,千方百計破壞《憲令》的問世,生怕《憲令》中寫進對他們不利的條款。上官大夫靳尚對楚懷王大講屈原的壞話,誣陷屈原妄自尊大,不把國王放在眼裏。昏庸的楚懷王聽信讒言,撤了屈原左徒的職務,降為三閭大夫,隻能管教王族三個姓的子弟,毫無實權。
屈原被貶後、秦國認為拆散楚齊聯盟的機會到了。秦王派宰相張儀到楚國去搞挑撥離間活動。讓張儀假意說,隻要楚國能與齊國絕交,秦王願把六百裏土地送給楚國,並與楚國結成聯盟。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鬼話,簽訂了與秦國的盟約,撕毀了屈原與齊國訂立的盟約,並派人到秦國辦理接受六百裏土地的手續。
屈原聽到這壞消息,想見楚懷王,但被鄭袖等阻擋,屈原眼看祖國陷入危亡境地,不覺憂心如焚,輕輕地吟詠著自己早年寫的《橘頌》詩,屈原用桔樹堅貞不屈,獨立不移的品格,來比喻自己在逆境中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愛國之情。
後來楚懷王才知道,張儀許的六百裏土地隻是一個騙局。懷王在失敗之際,又想到了屈原,把屈原召回,要他去齊國重結友好。後來秦王設下一個圈套,約楚懷王到武關(今陝西省商縣)
商議恢複兩國友好關係。屈原看出其中有詐,勸懷王別去。但懷王不聽,終於在武關被秦國綁架到秦都鹹陽,三年後死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