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文明之邦(1)(3 / 3)

懷王被秦國扣留後,楚頃襄王即位。開始時,他為了給懷王報仇,實行一段聯齊抗秦政策,但是令尹子蘭等奸人始終與秦國暗中勾搭,秦王采取硬兼施的手法迫使頃襄王就範,居然當了秦國的女婿,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屈原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給頃襄王寫奏章揭露親秦派的陰謀,勸頃襄王堅決抗秦。但奏章落到了令尹子蘭手裏,他和靳尚一起到頃襄王麵前編造謊話陷害屈原。腐敗無能的頃襄王下令撤掉屈原三閭大夫的官職,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去。屈原懷著無限的悲憤心情,長期流落在沆水、湘水一帶。

在巨大的困頓中,屈原愛國愛民之心愈堅,用深厚的感情寫下了一篇篇光輝的愛國詩篇。公元前278年春,秦國軍隊攻陷了楚國京城郢都。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屈原感到楚國的滅亡已無法避免,於是懷著無限悲憤又無限留戀的複雜心情,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據說以後每年五月初五那天,我國人民都要吃粽子、劃龍舟,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誌士。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被印上了郵票,使他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尊敬愛戴的中華民族優秀曆史代表人物。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朝之後,在抵禦外侮之中,有一首名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激勵著人們戰鬥的勇氣。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為南宋丞相、我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文天祥的一生,正如詩中所寫:“留取丹心照汗青”,英名永垂史冊。

文天祥(1236一1283)字履善,一字宋端,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文天祥20歲時到當初的京城臨安(現杭州市)參加進士考試,當時南宋的理宋皇帝和王公大臣,政治上腐敗,生活上窮奢極侈,醉生夢死,麵對元軍即將發動的侵略毫不覺悟,隻想割地賠款求和,苟且偷安。文天祥看到這種形勢,憂心忡忡,於是在試卷中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在“禦試策”中,分析了國家貧弱的原因,提出要發揚“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建議皇帝和官吏認真辦事,任用賢才。皇帝看了試卷,十分讚賞,於是親自批為“第一”,文天祥中了狀元。但是皇帝並沒有重用文天祥,也沒有實行他的建議,隻讓他到地方上當了一名小官。以後,文天祥憑著自己的才幹,先後擔任瑞州知府、寧國知府、平江知府、江西安撫大使、浙西浙東製置使等職。

1276年正月,元軍打到臨安三十裏外的皋亭山。在這危急的時候,文天祥為了挽救國家,不顧個人安危前去元軍談判,朝廷命他為右丞相、樞密使,文天祥一心隻想抗戰,談判不過是緩兵之計,因此,他到元軍營中大義凜然,提出談判的首要條件是元軍退兵到平江或嘉興。元軍元帥伯顏要文天祥投降,文天祥莊嚴地表示:“我早就準備一死報國,刀鋸、鼎鑊(下油鍋),沒有什麼值得畏懼的!”伯顏無可奈何,下令將文天祥拘押起來,送回北方。

文天祥在被押送去北方的路上,伺機逃走。在由北方逃回南方的路上,文天祥經過了九死一生的磨難,這段經曆。

在他的《指南錄後序》中有詳細的記載。“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餘裏,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文天祥雖然經過九死一生的磨難,但是抗元之誌沒有絲毫的動搖,繼續領兵抗元,直至海豐一戰被俘。

文天祥被元軍送到大都後,元朝統治者很想利用他的聲望和才幹來加強自己的統治,於是千方百計勸文天祥投降。起初,元朝派已投降的丞相留夢炎勸降,被文天祥痛罵一頓;接著,元朝又派宋朝恭宗皇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一見趙顯就高呼“聖上請回”,使趙顯無話可言,隻好灰溜溜地走了。以後元朝平章(宰相)阿合馬又來勸降。阿合馬一見文天祥,就要文天祥下跪,文天祥昂然回答:“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為什麼要跪?”阿合馬啞口無言,便對兩旁的人說:“這個人的生死還得由我。”文天祥聽了大怒:“要殺就殺,說什麼由你不由你!”阿合馬自知無法使文天祥屈服,隻好走了。

元朝統治者見文天祥不投降,就將他關在土牢之中。土牢裏陰暗潮濕,夏天悶熱得透不過氣來,下了雨,水流進土庫糞與便,死耗子混在一起,臭氣衝天,冬天土庫裏凍得如同冰窯,有時竟無法睡覺。文天祥在敵人的長期折磨下,過著非人的生活,但是他堅貞不屈,毫不動搖,並在牢中寫下了世所傳誦的《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