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文明之邦(2)(1 / 3)

文天祥被關押三年多以後,元朝統治者見文天祥寧死不屈,便決定殺害他。臨刑前,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出來勸降。忽必烈對文天祥說:“你如果投降,我任命你為中書宰相。”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是宋狀元宰相,宋朝已滅亡,我隻願以死報國。”忽必烈又說:“你不做宰相,就做樞密。”文天祥堅定地說:“一死之外,無可求!”1282年12月9日,文天祥終於被殺害。臨死前,文天祥從容地走向刑場,態度鎮定自若。臨斬官問他:“你還有什麼話說?”文天祥回答“死就死,還有什麼話說!”當時有很多老百姓哭著送他。文天祥在刑場上問旁邊的人,哪邊是南方,旁人告訴他後,他鄭重地向南方拜了幾拜,說:“我報國隻能到此為止了!”文天祥以他的矢誌不移、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博得南宋以來各族人民的崇敬和愛戴。明朝大臣於謙讚揚他“殉國亡身,舍生取義,氣吞環宇,誠感天地”。

孔夫子尊重七歲孩童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為了推行他的儒家學說,在自己的學生陪伴下,經常駕著車周遊列國。

有一天,他們進入了鄭國的地界。正當他們匆匆地趕路的時候,忽然看到一個孩子正專心致誌地蹲在地上玩耍。孔子的車行進到他眼前了,他居然也不閃開。駕車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路,他正在擔心車子走得太慢,誤了趕路,看到孩子擋住了去路,不禁生氣地向孩子吆喝道:

“喂,小孩子,怎麼還不讓開?快點走開,讓我們的車子過去!”但那小孩根本不理睬子路,仍然聚精會神地在地上堆砌那些碎石爛瓦。

孔子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下了車,來到小孩子的麵前,他也生氣地質問小孩:“喂!你這小孩怎麼回事,要玩到路邊去,不要在這兒擋住我的車!”那孩子抬起頭,望了望孔子,反問道:“您老人家看一看,我在修造的是什麼?”孔子低頭一看,原來孩子用那些碎石爛瓦在地上堆砌了一座城堡。

“好啦!你真不懂得禮貌!”孔子有點不耐煩地說,“你擋住了我的車,誤了我們趕路啊!”那孩子眨了眨眼睛,一本正經地質問孔子道:“您說我不懂得禮貌?那麼,老人家您說。

世上是車給城讓路呢,還是城給車讓路?”知識淵博的孔子一下子愣住了。他想:是啊,城是死的,車是活的,當然城不能給車讓路,而應該是車繞城過去。當然,不能把小孩子擺的城堡當成是玩耍的。我們大人認為這是在玩耍,小孩子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是在修築一座真正的城堡。再說,是人家小孩子先在這裏玩耍的,我們畢竟是後來的呀……。孔子越想越覺得小孩的話有道理,覺得他是一個聰明而又懂禮節的孩子。

想到這一切,孔子也就不生氣了。他和氣問小孩道:“你說得對。你叫什麼名字?”“我叫項橐,”小孩回答道。

“幾歲了”,孔子又問。

“七歲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感歎地對身邊的學生們說,“項橐這孩子很懂得禮節。他雖然年紀小,但在這一點上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師啊!”說罷,孔子告別項橐,叫學生們驅車繞“城”而過,繼續趕路去了。

後來,這個故事就流傳下來了。人們讚賞孔子不恥下問,聞過即改的做法,就在故事發生的地點(今河南省修武縣五裏堡村西頭的路邊上)矗立起一塊石碑,並在上麵刻寫了五個大字:“孔子問禮碑。”這故事說明了孔子虛心的精神,但也體現了他對於幼小者的尊重和愛護。對於小孩子,大人應該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並且還應該與他們講道理。這才是對於幼小者真正的愛。

楊時程門立雪楊時,南劍將樂(今福建將樂)人,宋朝很有名望的學者。他從小就很聰明,讀書勤奮努力,而且很尊敬老師。後來他考中了進士,很有些名氣。

當時,程顥和他的弟弟程頤在洛陽辦書院講學,登門求教的讀書人從四麵八方趕來。楊時也棄官求學,到程顥處登門拜師。因楊時也小有名氣,程顥開始不肯收留,後來感於楊時的謙遜態度,才允許了。

在程顥處,楊時學習刻苦用功,長進很快。

後來,他學成歸鄉,程顥感慨不已,說:“我的思想從此往南去了。”4年之後,程顥死了。楊時聽到噩耗,就在家中設了的老師的靈牌,哀痛地號哭;並給曾在一起讀書的同學們寫信,把老師去世的消息告訴他們。

後來,楊時40歲了,為了深造,他又拜程頤做老師。

一天中午,他學習碰到了難題,便和同學遊酢一起去請教老師。

當他們到達程頤家時候,正趕上老師午睡。

他們想,老師講課很累了,不能把老師吵醒。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楊時和遊酢就一聲不響地站在大門外等候。

那時,正巧下起了鵝毛大雪,他們仍靜靜地站在雪地裏,任憑雪花飄落在頭上、身上。等啊等,手、腳凍得生痛,他們還是靜悄悄地站在門外。

程頤醒來後發現外麵大雪紛飛,便興致勃勃地走出觀賞。沒走幾步就發現外麵有人影,推門一看,才知道楊時、遊酢畢恭畢敬地站在門外等候,兩人滿身是雪,快成了雪人。程頤深受感動,趕忙說道:“你們有什麼事?快請進來!”楊時、遊醉跟隨老師進門時,門外的積雪已有尺把厚了,他們站過的地方,留下了兩對深深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