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的傳統,弟子應像尊敬父親一樣的尊敬老師。楊、遊二人為不打攪老師午睡,在雪地裏站了一個中午。這種崇尚師生禮儀的行為成了千古傳頌的美談。
華歆守信救人華歆是三國時代的人。在一次戰亂中,他與王朗被追兵攆到了長江邊。慌忙中,他們在岸邊找到了一條小船,兩人趕緊跳上小木船,解開纜繩,正要開船,突然聽見不遠處傳來了呼救聲。
他們回頭一看,隻見岸上不遠處又跑來一個人。他一邊逃,一邊對著他們高聲喊道:“等等我,讓我上船一起走,救救我啊………”遠處,陣陣的馬蹄聲混合著士兵們的追殺聲,越逼越近。華歆看到這情形,很為難。多帶一個人,小舶就劃得慢,搞不好就會連自己也被追兵抓住。
但看到呼救者的狼狽相,華歆又不忍心拋下他不管。
就在華歆他們猶豫不決的時候,那個人已逃到船邊。這時追兵也越來越近了,華歆他們已能清楚地看到追兵手中揮舞的刀槍。
同行的王朗看到華歆沉默不語,也著急了。
他對華歆說:“還是讓他上船一起逃吧,小般還載得了三個人,我們為什麼不幫他一把呢?”華歆想想也對,同是天涯淪落人,怎能見死不救呢?於是他果斷地對來人說:“快上!”那人趕緊跳上小船,華歆和王朗立刻把小船撐離江岸,然後一起向對岸劃去。
船剛離開岸邊一會兒,追兵也趕到了。他們看見華歆、王朗的船,便紛紛下水泅渡追趕。就這樣,華歆、王朗的船在前麵匆忙地逃著,泅水的士兵在後麵緊迫不舍。
船到江中的時候,水流很急,華歆、王朗他們己劃得精疲力盡,所以船的速度漸漸地慢了下來。而追兵中有幾個水性好的,遊得很快,他們離小船越來越近,眼看就要趕上他們了。
王朗見此情景,也著慌了。他一邊用力地劃船,一邊與華歆商量說:“還是讓這人下船遊過去吧,不然,連我們也要一起被抓住了。”華歆一聽,連忙阻止說:“不能這樣做!當初我遲疑不決,沒有馬上答應他上船,就是怕三個人一條船劃不快,被追兵趕上了大家一起完蛋。但是,既然我們已答應人家同船逃難,那就該信守諾言、有難共當,怎麼能在危難之時把人家趕下船去呢?”王朗被華歆說得啞口無言,也就不再提趕人下船的事。同船的人聽了他們的對話,十分感激華歆。他們三人更加同心協力,繼續向對岸劃去。
追趕的人泅到江心,漸漸地累了,加上水流湍急,泅水的速度也慢了下來,他們與華歆的距離又逐漸拉大了。船上的人看到這,信心更足了,他們相互鼓勵,最後終於把船劃到了對岸。
而追兵還離他們很遠很遠。
最後,華歆、王朗和那個人都擺脫了追兵,順利地逃離了虎口。華歆守信救人的事也傳開了,人們都稱讚華歆辦事守信用,是一個信得過的人。
玄奘西天取經由於神話小說《西遊記》的流行,以及戲劇電影電視關於西遊故事的傳播演唱,唐僧取經一事幾乎婦孺皆知。然而,曆史上唐僧真有其人,不過與藝術作品中描寫的神話人物有所不同。
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是我國唐代傑出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學家。姓陳名禕、法號玄奘,俗稱唐僧。出生於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他自幼愛好佛學,13歲出家當了和尚。他在國內遍訪名師,考究經綸,但他發現論經紛歧,譯文也頗多訛誤,難得定論,就決定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學習,探求佛教經典的真義。
唐太宗貞觀三年1629年,玄奘不畏西天路遙,道路險惡,開始了他們萬裏征途。小說裏說唐僧取經途經九九八十一難,事實上何止八十一難呢!他既沒有孫悟空的護送,又沒有白龍馬備騎。
玄奘西出長安,經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安西),出了玉門關。安西和新疆之間是一片大沙漠,大風飛起,沙土蔽天,狂飆過後,沙礫如雨,旅行人馬往往被沙礫吞沒。白天陽光似火,夜裏寒風刺骨。一天玄奘走得精疲力竭,口幹舌燥,頭暈眼花,連人帶馬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幸虧夜裏被涼風吹醒,死裏還生。玄奘牢記自己的誓言“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繼續西進。到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的雅爾城),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換上了禦寒衣裝,派給他馬匹挑夫,又向崇山峻嶺進發。所經過的峻山(天山山脈的騰格裏山穆素爾嶺),高7千米,終年積雪,行人遇上雪崩,九死一生。
玄奘一行爬冰臥雪走了7天,方才出山,這時從人有的逃走,有的死亡,所剩無幾,馬匹死亡更多。玄奘再向西行,經過煙波浩翰的熱海(今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伊塞克湖),到碎葉城;越帕米高原,穿過鐵門關(今阿富汗巴達克山),穿行吐火羅(今阿富汗境)等國,又經過2700裏的路程,才到達印度境。
玄奘先由北印度起,依次轉入中印度、東印度、南印度和西印度,最後又回到中印度取道回國。他遍遊全印度,一麵考察現狀,研究曆史,有聞必錄;一麵尋師訪友,討論佛法,切磋學問,受到印度各階層人們的熱烈歡迎,最後被公認是印度第一流的學者。至今,在印度的教科書裏還有玄奘的一課,在博物館裏還陳列著玄奘負笈取經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