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寺是玄奘西遊的目的地,那裏是當時印度最高的佛教學府和印度學術文化中心。玄奘就在這裏,早晚不輟地潛心鑽研了5年,把全部經論探索了一遍,通曉了它的內容。5年期滿,他對自己的學識仍不滿足,又到各處遊學了5年,到公元640年,再度回到那爛陀寺,並受戒賢委托主持全寺的講席,為全寺僧眾講經。從此玄奘多才博學的聲名在古印度盛傳開來。
一天,有個“順世外道(古印度一個哲學派別)寫了40條教義,掛在那爛陀寺門上,宣稱”若有能駁倒一條的,甘願斬首認輸“。好幾天沒有人來辯論。於是玄奘走出寺門,取下那40條教義,請戒賢作證,和那位順世外道進行辯論。雙方舌戰到最後,順世外道默默無言,認輸了,要求照約發落。玄奘以”和尚戒殺生“為由,收他做了侍從,不久讓他回去了。
當時,印度有個叫般若多的小乘(佛教中的一派)大師,寫了一本《破大乘論》,譏諷大乘是”空華外道“,送給烏萇王朝的戒日王說:
“這是我家的論據,大乘學者休想破其中的一個字!”要求召集兩派辯論。戒日王便派玄奘等4人前往曲女城辯論。
大會有18國國王參加,佛教大小乘的僧侶3千多人,婆羅門和其他教派的博學之士2千多人,遠近各國趕來觀看的5萬多人,人山人海。大會的第一天,大家公推玄奘為論主,他提出他所寫的《製惡見論》作為辯論中心,當眾宣讀:另外寫一本掛在會場門口,聲明:“如果這篇論文中有一個字沒有道理,能夠駁倒的,當斬頭相謝。”大會連續18天,沒有一個人出來反駁,就宣告結束。大家焚香散花,把玄奘扶上大象,前呼後擁,熱烈歡呼“中國大師宣講大乘佛法,沒有人敢出來反駁,大家都知道!”大乘、小乘分別授予玄奘“摩河耶那提婆(意謂大乘天)、”木叉提婆“(意謂解脫天)的榮譽稱號。唐高僧玄奘的名字響遍天竺。
玄奘離開祖國15載,求”法“目的既已達到,於是便辭了戒日王,滿載榮譽和中印人民的友誼,帶著他曆年來所收集訪求到的657部佛經及中、南亞特產的花果種子等,踏上了歸程。他經過兩年多的艱辛跋涉,於貞觀十九年(645年)1月24日回到闊別已久的長安,受到朝野僧俗熱烈歡迎。他帶的東西第二天在長安朱雀街展出,前來觀看的隊伍排成好幾十裏。正在洛陽的唐太宗親自召見了玄奘,聽了他周遊各國的見聞,很感興趣,曾勸他還俗做官,玄奘不肯。
從此,玄奘奉旨主持佛經的翻譯工作,並口述西行見聞,由他的助手辯機記錄下來,寫成《大唐西域記》。他辛勤翻譯經書,直到逝世前才擱筆,無有一日虛耗光陰,惟恐生命有限,完不成任務,常常三更就寢,五更起身,共譯成經論75部,1335卷,1300多萬字,成為我國翻譯史上翻譯最多的一人。
曹操的儉樸之風曹操承漢祚之頹,挾天子以令諸侯,位極人臣之尊,然而,在日常生活上,他卻是一個”雅性節儉,不好華麗“的人。《資治通鑒》分析曹操”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的原因時,也把這一點列進去,不是沒行道理的。他勳勞有功將士,識拔奇才,可以不吝千金,自己卻清心寡欲,這無疑是他威信大行的一個參照。
從曹操的生平看,他的節儉是實實在在的。建安十四年,曹操自陳功績時曾表白,他”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己極,意望已過矣……然兼封四縣,食戶二萬,何德堪之!“乃上還陽夏、柘、苦三縣,”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這種自削邑土的目的並非裝給人看,當他進封魏王時,後宮仍然食不過一肉,衣不用錦繡,茵蓐不緣飾,器物無丹添。那時,他大權在握,若非崇尚儉樸,早就過紙醉金迷的生活了。事實表明,直至去世,曹操始終未其在奢侈上留下疑影。
曹操的儉樸之風,影響了家人,未其繼室卞氏便是最好的例子。曹丕稱帝後,卞氏當了太後,然每見外親、衣不假以顏色。她經常告誡說:“居處當節儉,不當望賞,念自佚也……”就此可以看出,曹操提倡節儉,數十年如一日,堪稱守儉不移的楷模,乃至卞氏在他死後仍奉守不違。
崇侈無度,曆來為仁君所戒。因為奢靡則使府庫日竭,必勞役士民,重其賦斂,民不堪苦,亂之將生,能不慎乎?
〖MZ(2H〗楷模情操〖MZ)〗崇尚氣節浩然正氣中華民族崇尚節操,講究為人要有浩然正氣,就是要保持人格尊嚴。節操,也稱為氣節、操守、誌氣、骨氣,是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具體表現為剛毅、正直、堅貞、堅持正義、不屈從、不阿諛逢迎、不趨炎附勢、不卑躬屈膝等。浩然正氣,是指正大剛直之氣。古人認為,這些都是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所應具備的品質和情操,而隻有具備了這樣的品質和情操,才能真正保持人格的尊嚴。
節操作為一種美好的德性,在遠古時代就已成為中華民族受人稱頌的一種道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