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簡陋的、四麵透風的教室裏,坐在後排的一個小女孩捏著一支大概隻有寸來長的小鉛筆頭,費力地一筆一劃寫著作業。她那副認真的神情既令人感動,也令人心痛。主持人很自然地想到城裏孩子文具的種類豐富,甚至想到城裏同學扔掉不用的文具都比山裏同學現有的要好許多。城裏同學大概從來無需費心地計算一學期要用多少支筆、多少個本子、買了多少本課外書……
常常是筆用得不喜歡就扔了,本子寫過幾頁就換了,課外書一遍沒讀完就破得不願再看壓在箱底。這些畢竟還都是學習用品,家長們也常會不折不扣地滿足孩子們的要求買更新的、更好的。久而久之,許多同學勤儉節約、崇尚儉樸、愛護東西的良好習慣慢慢地就喪失了。一個初二年級的男同學能列出一長串的學習用品名牌清單,什麼樣牌子最好,什麼樣的其次,什麼樣的拿不出手,講起來振振有詞、口若懸河。很多同學覺得要求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追求名牌是件順理成章的事。專家分析指出,青少年過早追求高級消費享受,對其心智發育、情操培養明顯不利。父母過多注意孩子物質方麵的需求,一些同學也常憑借名牌學習用具在攀比中大出風頭,引以為傲,忽視了同學們精神體係的完善,非常不利身心健康發展。
青少年時期崇尚儉樸,更有助於促成自食其力、勇於開拓、富於建設性的人生。也更有助於避免眼高手低,適應競爭激烈的未來社會。
主持人希望,儉樸之風能在城市學校裏“吹”起來。
不做看客
長途汽車上,當勇敢者站出來孤身與歹徒搏鬥時,滿座乘客無一人起身相助;當垂死的人在水裏掙紮呼救時,岸上數百“觀眾”像在看一道風景……每每看到這樣的報道,人們都不禁慨歎: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人越來越自私了。魯迅先生當年在《示眾》中,曾惟妙惟肖地描寫了北洋軍閥時代北京街頭的一群看客,他們麻木而且無聊,對旁人的命運漠不關心。近一個世紀過去,不幸的是,先生筆下那樣的“看客”,還有許多的後人。人們在困惑:難道經濟越發展,一定就是人越來越自私、越不顧及他人;物質文明的進步,必然以精神文明的倒退為代價嗎?
其實,身為“看客”的那些人,在自己遇到困難時,也未嚐不希望有人來幫一把。有幸為人一世,誰又願意生活在一個冷冰冰的世界呢?
近幾天在各地做巡回報告的全國青年誌願者,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不再做看客的人:
1993年冬天的一場大雪後,北大校園坐出現了幾個默默移動的掃雪者身影,掃雪的隊伍不斷擴大,第二天,三角地貼出了“愛心社”成立的啟事,它開始改變人們心中“大學生自私”的印象。在唐山大地震後截癱人組成的家庭裏,80公分寬的門框,把屋裏坐輪椅的人與藍天白雲的世界隔絕。房管局的誌願者來了,為他們鑿牆壁,拓寬大門。一位女個體戶,為幫助待業青年和下崗職工,熱心培養二十幾個“競爭對手”。連一位依賴每兩天一次的血液透析延續生命的女青年,也在家裏開辟了愛心熱線,用自己微弱的生命之光,去給那些失意的人照亮前路……從這些誌願者的行動中,我們聽到了一個共同的聲音:人活著不能光為自己,也得為別人。
寫到這裏,看到報上刊登的一則消息:5月8日又一個世界紅十字日到來時,北京街頭一輛輛白色無償獻血車前,第一次排起了長隊。和以往事先分配指標給單位的做法不同的是:今年200多名獻血者都是自願來的。
30多年前,社會上流行一句口號,叫作“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今天,讓我們都對自己說一聲:不做看客。
現代人的內在美
培養愛心:有了愛心,你就會去愛人、惜物;知道愛人惜物,心中自然平和易近。
謙虛為懷:自大、自傲,會使人覺得你不太容易親近。你表現得愈謙虛,人家愈想去接近你。
積累知識:讀書可以改變氣質,知識積累越多,人越博聞,行為自然合乎禮儀。
培養個性:內在美不是學習就可以得來的,一味模仿他人,並不代表真正的自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長、特性。你隻要把你的特色展現出來,自然會引起他人的重視。
體諒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每個人應具有的品德。有此品德心胸自會寬大,人緣自然變好;反之,私心為重,私欲一熏心,自會排擠他人;他人為保護自己,也會對你格外小心。
舉止優雅:行為舉止優雅,自然會討人喜歡,矯揉造作,會使人感到厭煩。
遵守時間:“不守時”是人們常犯的通病。偶爾一二次還可以諒解,若習以為常,就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有教養者的十大特征
〗①守時。無論是開會、赴約,從不遲到。他們懂得:遲到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②談吐有節。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先聽完對方的發言,然後再去反駁或補充對方的看法和意見。③態度和藹。在同別人談話的時候注意力集中,而不是心不在焉。④語氣中肯。從不高聲喧嘩,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氣和,以理服人。⑤講究交談技巧。尊重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即使自己不同意,也不當著他人的麵指責對方,而是陳述己見。⑥不自傲。在與人交往相處時,從不強調個人特殊的一麵,也不有意表現自己的優越感。⑦信守諾言。說到做到,即使遇到某種困難也從不食言。⑧關懷他人。總是表現出關心並給予照顧和方便。⑨大度。與人相處胸襟開闊。不會為一點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鬧意見,甚至斷絕往來。⑩富有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