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現代禮儀美(1)(1 / 3)

禮儀--文明的尺度

“禮”是表示敬意的通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行為規範。為表示敬意而隆重舉行的儀式叫做禮儀。

而禮儀的節度,叫做禮節,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問候、致意、祝願、慰問以及給予必要的協助與照料的慣用形式。

禮貌就是人與人之間在接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為準則。禮節是禮貌的具體表現。它是人的心靈的外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社會風尚。

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稱“禮儀之邦”,我國曆代都非常重視禮。周公旦規定了極其詳細的禮儀製度,《周禮》就是一部集禮節、禮儀之大成的經典。孔子和弟子編寫了《禮記》,提出許多禮的規範。曆史上許多文人、學者、思想家、政治家崇尚禮治。盡管,曆代統治者往往用禮來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等級關係和加強對人民的專政,使禮帶有階級性。但是,禮還有許多共性,它表現了民族共同的曆史文化傳統,它反映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願望,是人類文明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講究禮節禮貌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作為衡量人們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在社會主義製度下,講究禮節,禮貌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國人民風貌的表現。

禮儀的概念及具體內容

廣電部副部長同向榮這樣解釋禮儀的概念及具體內容:從我們古人創造的文字去看,禮的本意是指敬神,引伸為尊敬;儀,容也,引伸為形式。把人內心對自己、他人、工作、事業、社會、自然、民族、國家的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容、儀式表達出來,就是禮儀,所以有個人禮儀、家庭禮儀、社會交往禮儀等等。禮儀也可以用真善美來解釋:真,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善,道德規範的體現;美,即表現真善的最佳形式。具體地講,可以從3個層次來理解禮儀:首先,禮儀是一種修養,是道德的外在表現形式,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內涵,它幫助每個人修身養性,完善自我;其次,禮儀是社會確定的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它幫助人們約束自我,尊重他人,互相理解,互相合作,自覺地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社會的關係,自然地表現出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從而創造出和諧溫暖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第三,禮儀是社會的一種潤滑劑,它幫助人們藝術地處理各種複雜的關係,減少衝突,避免磨擦,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互相尊重禮貌待人

每個公民都是國家的主人,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應該相互尊重。要做到互相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即尊重他人的人格、願望、感情和愛好,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等。隻有尊重他人人格,才能相敬如賓;隻有尊重他人的願望、感情、愛好,才能不強加於人,不強求於人,從而建立融洽、團結的關係。孟子說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俗話說:“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社會生活表明,隻有自己尊敬別人,別人才會尊敬自己,若隻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尊重別人,互相尊重也就無從談起。

講禮貌,是文明行為的重要要求。禮貌,是指一個人在言談舉止上表現出來的謙虛和恭敬。文明禮貌,是屬於上層建築範疇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是在一定的經濟關係上建立起來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擺脫愚昧無知的落後狀況,逐步建立了互相尊重、團結友愛、禮讓謙恭的文明風尚。

具體地說,人們的禮貌行為主要表現在言語上和行動上。如平等待人,誠懇坦白;人們見麵時要互相問候,和藹可親;有求他人,說話要加“請”字;別人給自己提供了方便和幫助要表示感謝;給別人增添了麻煩或無意中做了損害他人的事,要賠禮道歉;不罵人打人,不說粗言穢語;不妨礙他人學習、工作、休息;尊敬師長,愛護幼小。在處理上下級關係時,下級對上級要持之以禮,上級對下級要熱情接待,態度和好,虛心聽取意見。

這樣,同誌之間,親屬之間,上下級之間做到彼此尊重,互助友愛,談吐有禮,就可以在和睦安定的環境中發揮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就更有保證。

中國各民族作客的禮儀與禁忌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著各自的風俗、習慣、觀念和信仰,造成在人際交往上也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禮儀與禁忌。

漢族人習慣於白天專程去人家作客,黃昏以後或是順便的登門顯得對主人不夠敬重。生活在牧區的哈薩克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往來多騎馬,適當的做法應該是慢步繞到氈房後麵下馬,再步行至門前。

西南的的彝族、傣族、佤族等民族多聚寨而居,來訪者必須下馬進寨,禁忌騎馬入寨,否則會被拒之寨門以外,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進入人家屋裏前,漢族的習俗是必須敲門,室內有人應聲再進入。

傣族客人進屋時必須重步行走,腳步太輕會被認為是賊。蒙古族客人進入他人住所時,不得手持馬鞭、弓箭,因為隻有尋釁者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