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口號並不全麵,因為有知識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
加之“物質利益原則”泛濫,追求致富有比科學更方便、更迅捷的途徑,從而使新的“讀書無用論”興起。更有甚者,正氣沮喪,歪風猖厥,縱欲主義肆虐。這使得以“德性就是力量”來補充、糾正“知識就是力量”之偏,顯得極為必要。
若幹年來,學校教育以培訓人才為目標,有必要反思。那種將“升學率”作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評價指標,德性教育置於次要地位;或者雖顧及了德性教育,但也多半局限於“聽話”、“守規矩”等方麵的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缺少自主的道德原則。學校應以“首先要做個正派人,而後才考慮學點本領為社會作貢獻”的原則教育學生,也就是說,應把德性培養放在第一位,知識訓練置於其次。
當然,這裏講的不是時間分配,而是相對位置。
應該把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區分開來。道德教育中不少項目具有繼承性,在任何時代、對不同人都是共同要求的,例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團結同誌,以及誠實、守信、負責、勤勞、勇敢、堅毅、謙虛、正直等等。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這些項目的教育被忽視了。在道德教育遭忽視的基礎上,政治教育用再大的力氣也難以奏效。不講信義、翻臉不認人的人,決不可能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隻會是機會主義者。
德性培養的所有項目都歸結於一點:良心。而良心人人都有,隻有晦蔽,澄明之分;德性教育就是要讓良心發現(或叫良知澄明)。當然,這種教育不是停留在空口說教上,主要須以身作則,並分析學生自己的錯誤行為究竟錯在什麼樣的良心晦蔽上。
〖MZ(2H〗教學生學會做人〖MZ)〗東方民族,尤具中國,曆來研究做人的道德修養和做人教育,故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所謂“做人”,就是自覺地按照一定的公共生活規則和社會倫理道德,待人接物。
做人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教學生學會做人,應是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
人作為社會的動物,除了必須依賴自然環境外,隻有生活在人類社會當中才能存在和發展。那種離開社會,離開集體,離開他人,完全孤立的人是沒有的。所以,人與人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必然要建立一種密切關係。這就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群體與群體的關係。社會越發展、越進步,這種關係就越密切、越複雜。要正確處理和協調這些關係,就需要有一些怎樣待人接物的普遍的公認的準則,因此,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規範,便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了。
今天人們普遍遵循的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和規範,或叫“公共生活規則”,一般來說,具有不受時空限製的特點,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誠如列寧所說,這是“數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複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
這些“人類一切公共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都是我們應該遵守的,是做人的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學校實施做人教育的最基本的內容。
我們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就是將社會意識和社會道德向個體轉化,即按照社會的要求,通過有效的教育活動和積極的環境影響,把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範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和個性品質,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中講得很清楚,在學校就是“如何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堅強的意誌品質;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體製逐步建立的情況下,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方麵盡快適應新的要求”。這就是當前學校教人做人的基本任務。
那麼,有些什麼做人的基本東西要教給學生們呢?
與自身的關係:如接納自己,自尊,自愛,誌存高遠,與時竟馳,做一個自覺、自為的人。
與他人的關係:如對他人的尊重、理解、關心、幫助、寬容,光明篤實,以誠待人,不驕不諂。
與集體的關係:如有責任感、義務感,和衷共濟,有合作精神,愛群、利群、樂群。
與國家和社會的關係:如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講奉獻、講犧牲,先人後己,先公後私,公而忘私。
與自然的關係:如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自覺承擔生態平衡的責任,主動維護和創造優美的人類生活環境。
在社會主義社會,做人的最高境界,應是毛澤東同誌提倡的做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具有“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的人。這種人,就是毛澤東說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