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收錄的是曆代學者、文人墨客的詩文集以及詞曲、文學評論方麵的著作:楚辭類(楚辭及其相關研究方麵的書籍)、別集類(相當於在全集中隻輯錄一個人的全部詩集,有的還摻雜一些零星的專著)、總集類(多個文人所作的詩文的彙編)、詩文評類(文學史料、文學評論及文學方法論)、詞曲類(不包括曲文在內的一個人或多個人的詞集,詩、曲評論及詞曲創作的理論和格式用韻方麵的書)。在一些較為複雜的類下又劃分子目,也就是“屬”。十五類下劃分屬,計六十五屬。例如:史部傳記類下列“聖賢(儒家最早的幾個深受尊崇的人物)”“名人”“總錄”“別錄”之屬,地理類下列“宮殿屬”“都會郡縣”“河渠”“古跡”“雜記”等屬,子部譜錄類下列“食譜”“器物”“花鳥魚蟲”之屬等等。總之,《四庫全書》中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涵蓋了我國地理、曆史、社會、天文、哲學、宗教、民俗、藝術、政治製度等各個方麵的重要著述,比較全麵地反映了我國當時社會發展的全貌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如果從所收著述者的情況來說,同樣是豐富客觀的。從時間上說,上至遠古,近至明清,各代文人的著作應有盡有。隻是在收錄清人的著作時,有一定的限製:除皇帝“禦製”之作和敕撰書外,對當時尚在世的人的作品概不收錄。就作者的身份而言,有封建帝王的作品,如梁元帝的《金樓子》、宋高宗的《翰墨誌》、清高宗的《樂善堂文集定本》等;亦有皇後的作品,如明朝仁孝皇後的《內訓》;有個別僧侶的著述,如唐代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宋僧普濟和尚的《五燈會元》;此外還有道教徒的作品,如宋朝楊至質的《勿齋集》等。而書中收錄最多的還是曆代王朝封建官吏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著作。但是四庫全書也並非無所不收。清朝統治者編撰這部大叢書的目的,是向人民灌輸統治者的思想,這就決定了它在政治上要有所選擇。總的來說,宣揚儒家思想的儒家文獻,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而具有明顯進步思想的文獻,則被視為“異端”,棄而不取,亦或間有收錄,也是要借此對其所代表的思想加以鞭撻。例如東漢時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著有《論衡》,這是一部盡人皆知的古典哲學著作。但對於書中《問孔》《刺孟》等大膽地向儒學思想質疑的篇章,提要裏卻說它“與聖賢相軋,可謂悖矣”。明末思想家李贄敢於批判孔子的學說,反對封建禮教,被說成是“罪不容誅”。他的《藏書》《續藏書》等多種著作被一概排斥在《四庫全書》以外。再如在清朝素有“清初三先生”之一之稱的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很多地方批判封建專製主義,主張民主和法治。書中說,天下的大害就是君主,如果沒有君主,人民就能安居樂業。他的這種思想為清朝統治者所不能容,所以不但《四庫全書》不收,在社會上也不能長期流傳。至於對帶有民族思想的作品,就更是痛惡至極了。
全書收錄了五種婦女的著作,有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漱玉詞》,另有一部《薛濤李冶詩集》,是唐代兩位女詩人作品的合集,其中李冶是一位女道人。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學者的著作,如元代蒙古族納新的《河朔訪古記》和薩都剌的《雁門集》等。《四庫全書》中還收錄了朝鮮、越南、日本、印度、比利時、意大利等來自九個國家的學者的十幾種著作。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日本學者山井鼎、物觀的《七經孟子考文補遺》、意大利人利瑪竇的《乾坤體議》、德國人湯若望的《曆法新傳、新法表異三種》。這些學者多是明清時期來華的傳教士,《四庫全書》收錄了他們在自然科學方麵的著作,對其傳來的天主教義則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