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司馬遷B.東方朔C.班固D.蕭何
3.在漢代,趙過在推廣代田法時所用的田器中,除了耦犁之外還有什麼,使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A.水車B.紡車C.耬車D.風車
4.我國古代小農家庭與市場交往,除了可以通過小商販、集市、廟會等渠道,還有什麼渠道?
A.街道B.行會C.草市D.榷貨務
5.為了發展西部經濟,著眼於綜合開發,在哪個朝代建立和完善軍政管理機構都護府,加強西部建設?
A.西漢B.唐朝C.元朝D.清朝
6.北宋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其政治作用是什麼?
A.免除了中央的財政危機。
B.使政府有足夠的“歲幣”用於議和。
C.保證了中央的財政供給。
D.使地方喪失割據的經濟條件。
7.之所以說兩稅法的實行是我國古代賦稅製度的一大變革,其主要依據是什麼?
A.一年分下秋兩季收稅。
B.將田稅攤入田畝征收統一的賦稅。
C.將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來折成銀兩統一征收。
D.唯以財產為宗,不以人身為本,資產多者稅多。
8.立法增加經濟內容始於哪個朝代?
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9.在近代中國,協定關稅特權逐步為西方列強所共享。反映這一過程的條約有。
A.《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
B.《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
C.《望廈條約》、《黃埔條約》、《辛醜條約》
D.《黃埔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
答案:
1.答案:D。中國人口曆來是世界第一的。夏朝我國人口1350萬,西漢5959萬,清朝乾隆年間14341萬人,1762年達到2億,1790年達到3億。
2.答案:C。公元1世紀,班固在前代發展的基礎上,寫出了不朽名篇《漢書·食貨誌》,此後曆代所言的“食貨”均源於此。
3.答案:C。耬車是一種畜力播種工具,由三隻耬腳組成,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故其效率可以達到“日種一頃”。耬車經過後人的改進,還用於中耕、施肥等多種作業。耦犁、耬車等新農具由此得到了推廣,使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4.答案:C。草市原來是鄉村定期集市,起源很早,東晉時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於水陸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驛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說因市場房舍用草蓋成,或說因初係買賣草料市集。
5.答案:B。唐朝時著眼於西部綜合開發,在西域建立和完善軍政管理機構都護府,加強各方麵建設。實行租佃製和分成製,軍事上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製,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視。
6.答案:D。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的“政治作用”,就是將財權收歸中央,使地方失去了割據的物質基礎,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7.答案:D。“將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來折成銀兩統一征收”屬於一條鞭法;“唯以財產為宗,不以人身為本,資產多者稅多”屬於攤丁入畝的內容,而兩稅法與以前的賦稅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收稅依據的改變。
8.答案:C。明朝製定的《大明律》增加了經濟內容。《大明律》是中國明朝法令條例,由開國皇帝朱元璋總結曆代法律施行的經驗和教訓而詳細製定而成。《大明律》共分30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十惡、八議,以及吏律二卷、戶律七卷、禮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條。
9.答案:A。《南京條約》規定了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1844年,美國與清政府的《望廈條約》,使美國取得了除《南京條約》中的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也取得了協定關稅的特權。法國與清政府簽訂了《黃埔條約》,中法國也享有了協定關稅的特權。《馬關條約》中規定,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辛醜條約》中沒有關於關稅的規定。
二、多選題
下列表述,符合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狀況的是。
A.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自然經濟基本處於解體狀態。
B.人口的增加使全國耕地得到較為充分的開墾。
C.部分被地主占據的土地回到農民手中。
D.農民相對於清王朝以前得到了一些人身自由。
答案:
答案:B、C、D。清朝初年商品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人口的增加使全國耕地得到較為充分的開墾,部分被地主占據的土地回到農民手中,而且農民也相對得到了一些人身自由。不過這種經濟發展並沒有使自然經濟處於解體狀態。
三、填空題
1.我國古代的經濟發展中,限製商業發展是很普遍的。而這其中反應最為激烈,將“商”列為五種蛀蟲之一的人是。
2.明初為了發展經濟,最典型的政府組織移民是。
答案:
1.答案:韓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對商業最為蔑視,他甚至把商業列為五種蛀蟲之一。從秦以後的曆朝曆代,統治者都會采取各種手段限製商業的發展,比如增加商業賦稅、限製經營範圍等。
2.答案:洪洞移民。元代政治體製有很多問題,漢蒙民族對立,適應農業發展的政策欠缺,經濟陷入窘境,人口銳減。明太祖登基後,要發展經濟,移民勢在必行。洪洞屬汾州府,是當時人口最大的縣,而且交通便利,被政府選作移民局所在地。這樣,遍布大半個中國的晉民後代修葺的譜牒裏,幾乎都記載先祖來自洪洞,洪洞成了民族記憶中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