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翰林院考試:點翰林(5)(2 / 3)

(第七章)教育知識

一、單選題

1.“學在官府”指的是官方將學術和教育一並把持,官府有學而民間無學術,這是哪個曆史時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夏代B.東周C.商代D.西周

2.有文獻記載,早在五帝時期,就出現了以教授知識為目的的專門教育場所,這些場所被看作後來出現的正式學校的萌芽。這些教育場所在當時被稱為。

A.私塾或學堂B.成均或庠

C.私塾或小學D.辟雍或序

3.學校作為教育的代表,在“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出現之後,便出現了專門教授文字的學習機構,但先民們並沒有將最早的教育機構稱為“學校”,當時的稱呼是。

A.庠B.序C.成均D.學

4.我國教育製度的發展總是與政治變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奴隸製社會解體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教育上也出現了官學衰廢、私學興起的世代。出現這種狀況的最根本的社會基礎是。

A.貴族學校風氣不好B.奴隸主不能再壟斷學校

C.士族興起,文化下移D.統治者忙於戰爭,無心辦學

5.“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認為,教育的根本作用就是幫助人們把已經失掉的“善端”找回來,由此可見,孟子教育理論的基礎是。

A.性善論B.民貴君輕C.德治D.仁

6.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闡述了自己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抵觸的獨到見解,並提出了教育的理想目標是培養。

A.儒生B.通人C.文人D.鴻儒

7.秦漢時期,由朝廷直接管轄的中央官學除太學和鴻都門學之外,還有。

A.律學B.醫學C.武學D.宮邸學

8.在漢代識字教育所采用的書籍中,流行最廣且一直保存至今的是。

A.《三字經》B.《百家姓》C.《千字文》D.《急就篇》

9.夏朝將學校分成了四個等級,以下不屬於這四個等級的是。

A.學B.左學C.校D.東序E.西序

10.西漢劉向編著的《列女傳》是一本專為女子家教而編寫的專著,其中記錄了多少位古代婦女的事跡?

A.一百位B.一百二十位

C.一百零五位D.兩百位

1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從“天人合一”出發,提出“性三品”說,分別指的是。

A.天子之性平民之性劣民之性

B.聖人之性中民之性鬥筲之性

C.上民之性中民之性下民之性

D.聖人之性平民之性下民之性

12.韓愈的教育思想區別於其他教育家的最顯著特點是什麼?

A.“性三品”思想B.師道思想

C.人才思想D.教學思想

13.曆史上第一部將識字與曆史典故結合起來的蒙學教材是。

A.《三字經》B.《百家姓》C.《增廣賢文》D.《蒙求》

14.“升舍”製度是哪個朝代創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15.朱熹比較係統地將人性分為兩種,即“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他強調學校教育的目的是。

A.啟蒙B.開化C.明明德D.變化氣質

16.現代學校為了規範學生道德和行為,便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製定了的《學生守則》,或製成小冊子分發到學生手中,或打印好貼在教室牆上方便學生對照執行。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稷下學宮就給學生們定製了曆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這個守則是。

A.《弟子規》B.《臥碑》

C.《白鹿洞書院學規》D.《嶽麓書院學規》

17.在曆史上,曾有七百五十多人獲得過“狀元”稱號,其中雖有些濫竽充數的無知之人,但也絕不乏能夠博古通今具有真才學的人。以下這些人中獲得過狀元稱號的有。

(1)賀知章(2)王維(3)文天祥(4)柳公權(5)王勃(6)王昌齡

A.(1)(2)(3)B.(1)(2)(3)(4)C.(1)(2)(3)(4)(5)D.(1)(2)(3)(4)(5)(6)

18.博學鴻詞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形式,主要用來選拔那些學問淵博的人,唐開元十九年時正式實施,最初名為“博學宏詞”,很多著名文人都出身此科。下列文人中不是出生此科的是。

A.王昌齡B.白居易C.柳宗元D.劉禹錫

19.古時的私塾教育分為“短學”和“長學”兩種,短學一般隻有一到三個月,教學要求不高,學生隻要能達到識字記賬的程度就好;而“長學”往往在農曆正月半開關,到冬月才散館,因此,“長學”一方麵的含義就是學習時間長,學習內容多,那它另一方麵的含義是。

A.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大B.私塾先生有名望,教齡長

C.私塾的規格比較高D.學費比較昂貴

20.“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這是三種會對教育的最後效果產生影響的人性理論,這些理論的提出者分別是。

A.孔丘孟軻墨翟B.孟軻荀況孔丘

C.孟軻墨翟荀況D.墨翟荀況孟軻

答案:

1.答案:D。“學在官府”是對西周教育製度的高度概括。

2.答案:D。西周時期稱學校為辟雍。

3.答案:C。夏朝出現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被稱為“校”;商朝的時候稱為“庠”;周朝的時候稱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