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答案:C。春秋時期,昔日莊嚴神聖的官學已經出現了頹敗局麵,而私學出現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新分化出的士族階層對文化和教育的要求。
5.答案:A。孟子認為,環境的醜惡使人們的“善端”受到了“陷溺”而淪為小人和惡人,因此,他的教育理論的基礎就是人性原本都是善的。
6.答案:D。王充在這部書裏將當時的儒學之士分為四等,即:儒生、通儒、文人和鴻儒,他認為:“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因此,他將鴻儒看作最珍貴的,也是教育要培養的終極目標。
7.答案:D。宮人教育古已有之,漢代的宮邸學教育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為貴族子弟開設的貴胄學校,它創始於東漢明帝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稱作“四姓小侯學”。
8.答案:D。編者是漢元帝時期的黃門令史遊。
9.答案:B。夏朝將學校分為四個等級,分別叫作學、東序、西序和校;到商朝的時候,又將這四種學校命名為學、右學、左學和序。
10.答案:C。內中列舉了古代一百零五位婦女的事跡,每一事跡有四言讚語,並附有圖片詳細說明。
11.答案:B。董仲舒認為上民之性是商品,因為這種人生來就是善的,不必接受教育;中民之性既有性善的一麵,又有性惡的一麵,是教育的重點人群;而鬥筲之性是下品,沒有善資,隻能用刑法來對待他們。
12.答案:C。
13.答案:D。唐代李瀚著,全書廣集曆史人物和傳說人物的故事,變為四言對偶的文段,在宋代至清初廣為流傳。A選項《三字經》為南宋王應麟所著;B選項《百家姓》相傳為北宋初年錢塘老儒所著;C選項《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古代兒童啟蒙讀物。
14.答案:B。宋熙寧、元豐期間,推行王安石創立的“三舍法”,即在太學中分置外舍、內舍與上舍,建立了一套品德與學業兼顧、平時考查與升舍考試並重的升舍及詮選製度,試圖將國家選拔人才與培養人才統一於學校。
15.答案:D。朱熹認為教育的作用並不是消滅“氣質之性”(人心),而是“變化氣質”,發揮“氣質之性”(人心)中先驗的“善性”,克服其“惡性”,進而按照“四德”、“四端”去做,便能使“人心”服從“道心”,使“道心”支配、主宰“人心”。“學者須是革盡人欲,複盡天理,方始是學”。
16.答案:A。《弟子規》對《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闡述,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成為清朝以來學童們的生活規範。選項B臥碑是對古代《學生守則》的統稱,因為很多規範都是刻在橫臥的石碑之上,並立於州、府和縣學的門外的,所以被人們稱為臥碑。選項C《白鹿洞書院學規》是由南宋大儒朱熹親自擬定的,體現了他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以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選項D《嶽麓書院學規》是由清代國學大師、兩任院長王文清親自擬定的。
17.答案:B。王勃和王昌齡是進士。
18.答案:B。白居易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
19.答案:B。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其中“長學”每年農曆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20.答案:D。“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這句話來源於《墨子》,墨子看到染絲者歎息道:絲放於青色染料裏變成青色,放入黃色染料裏變成黃色。投入的染料不同,絲的顏色也不同。絲放進五種不同的染料裏,就能染出五色。因此,他認為人性的浸染不可不慎重。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都是人為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是孟子所說。
二、多選題
1.經過唐朝200多年的發展,科舉考試終於形成了以下哪幾種考試方法?
A.口試、貼經、墨義、策問和詩賦
B.經義、策問和詩賦
C.經義
D.口試、貼經、墨義和策問
2.賈誼的《新書》之中,論述了許多關於教育方麵的思想,下麵哪些是其所談論到的?
A.論禮教為治國之本B.論君主教育的意義
C.論胎教的製度D.論幼教的製度
E.論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3.荀子提出的關於學習的原則與方法有哪些?
A.鍥而不舍B.學思行結合
C.專心一致D.隆師益友E.循序漸進
4.官學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是由官府興建並管轄的學校,由朝廷直接管轄的為中央官學,由地方管轄的稱為地方官學。以下學校形式中都屬於官學的是。
A.國學B.郡國學C.四姓小侯學D.四門學
E.社學F.弘文館G.衛學H.國子監
I.崇文館J.鴻都門學
答案:
1.答案:A、B。C選項是宋朝科舉考試主要開設的科目;D選項是明代科舉考試主要開設的科目。
2.答案:A、B、C、D、E。賈誼的《新書》之中,論述了許多關於教育方麵的思想,主要談論到以下五種:論禮教為治國之本,論君主教育之意義,論胎教和保傅製度,論學習的原則和方法。
3.答案:A、B、C、D。循序漸進最初是由孔子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