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翰林院考試:點翰林(8)(1 / 3)

2.答案:B。最初是用來仲夏之月,百蟲活躍,瘟毒興起。古代人們因地製宜發明了許多除瘟避毒的土辦法,用蘭草煎湯沐浴就是古人普遍采用的一種古老方法。本來,沐浴蘭湯的風俗早在屈原時就已有之,屈原的《九歌》即有“浴蘭湯兮沐芳”的句子。孔子門徒所記的《大戴禮》也說:“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端午蘭湯沐浴的習俗自其產生後流傳久遠,到唐代時仍稱端午為“浴蘭之日”,仍有“午日以蘭湯沐浴”之俗。古代百姓相信蘭湯沐浴能除瘟袪毒,從今天的科學角度看,至少有衛生保健的效用。

3.答案:D。墓碑的起源,始於秦代以前。早期為用以引棺木人墓穴的木柱,漢代以後改用石,稱為石碑。碑上始書文字,用以記載逝者生平事跡功勳等,以垂久遠。古碑碑首往往有穿孔,即為貫索引棺而下之遺像。碑刻總稱為碑碣,方者為碑,圓者為碣。

4.答案:A。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了。

5.答案:C。匏瓜是現在葫蘆的一種,巹是飄之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合巹始於周代,後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6.答案:D。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在返鄉的時候,正是冬季,一路上,看到百合兩岸的百姓麵黃肌瘦,饑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7.答案:A。製作和飲用雄黃酒是端午習俗之一,在酒中放少許雄黃或以菖蒲末拌雄黃入酒,除飲用之外,又可以塗抹小兒額頭、麵頰或耳鼻,也可揮灑牆壁床帳,其用意都是驅瘟避毒。這種風習在明清以後的史籍中有多處記載,可見其興盛於明清之際。興於六朝的婦女“額施鵝黃”的風習,對唐宋以及後世都有影響。明清之後,民間借雄黃的顏色和避毒的功能,在節日裏裝飾兒女,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這種風俗至今在一些鄉村仍有見聞。

8.答案:A。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

9.答案:C。維吾爾族將外衣統稱為裕袢。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藍、灰、白、黑等各種本色團花綢緞料等製作。

10.答案:B。各民族的習俗都在變化,但每逢節慶這日,彝族姑娘們仍喜於穿著自己豔麗多姿的民族服裝,戴上心愛的雞冠帽參加各種喜慶活動。彝族民間公雞可驅魔避邪,作為一種吉祥物,能帶給人類幸福,平安的觀念在這頂雞冠帽這一服飾特點的珍愛中得到極好的體現。

11.答案:D。水上有橋,橋的旁邊就是納西人家。納西人的傳統民居有自己鮮明的特色,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屋基用石頭堆築,中段用土坯或磚頭砌起,上段用木板圍封。房簷外伸,在橋梁兩端各裝置一條“風火板”,以保護出水桁梁。

12.答案:D。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麵前說壞話。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地感受到的。

13.答案:C。古代每十歲為“一秩”,也叫“一旬”。“一秩”是十歲,“晉”幾就是幾歲即不夠十整歲。“九秩晉一”就是九十一歲,八十一歲稱為“八秩晉一”,七十九歲稱為“七秩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