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從席地而臥到土床、火炕、雕花床(1)(1 / 2)

一、講席禮製

1.1.1、神農作席在遠古時代,先民們穴居野處,以食草木果實和鳥獸之肉為生。赤身裸體的以采集、捕獵動物,當時人們的生活是“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條件十分艱苦。後來開始建造房屋,以避風寒。《淮南子·汜水》說:“古者民澤處複穴,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夏日則不勝暑蟄蚊虻。聖人乃作為之築構土構木以為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居住方式是穴居和巢居住。穴居適合於幹燥的黃河流域地區,是北方建築之祖。穴居形式有橫穴、袋穴、半穴等。巢居是南方建築之祖,由於南方氣候溫熱多雨,叢林茂密,孕育出“構木為巢”的居住形式,這也是以木板為鋪作床的起因。晉代人張華《博物誌》說:“南越巢居,北朔穴居,以避寒暑也。”巢居是在樹杈上鋪板架棚披,使水患蟲獸不能侵擾。《禮記·禮運》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冬天人們為了避寒,居於洞窟之中,夏天居於樹木之上以取其涼爽。先民們坐臥休養生息時以草木鳥獸皮毛墊在地上,以取其幹燥和溫暖。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人們開始編草為席,鋪木為床。

席的產生很早,有“神農作席薦”之說。到了大禹時代,出現了絲麻織物,古籍中有“至禹作講席,頗緣此彌侈矣,而國不服者三十三。”可見當時以絲麻作講席是非常奢侈豪華的舉動。講席是古代人們從事禮儀、政事、飲宴活動的中心,講席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在漢代畫像石中有許多賓主席地而坐飲宴、觀舞、奏樂的形象。以至於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仍然有“主席台”、“貴賓席”等名稱。

藻是指編織有文采圖案的席子上的花文。古代先民在編織草席時,用不同色澤的絲線和染色的蒲草編成花紋精美的席子。藻是有文采的意思,如文學中的辭藻、建築中的藻井圖案。《周禮·春官·司幾筵》:“加次席輔純”,鄭玄注曰:“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者”是一種竹席。蒲席由菖蒲草編成,熊席相傳是用熊皮或獸皮製成。莞、藻、次、蒲、熊五種席子用的材料不同、厚薄也不相同,既適合用於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又能區分出尊卑等級。

古代研究周禮的文獻《尚書·顧命》,記載了陳設幾席的布置情況。在門窗間朝南的位置,鋪設雙層竹席,裝飾著黑白相間的花邊,陳設彩玉,用無裝飾的幾案。在西牆朝東的位置,鋪設雙層細竹篾席,裝飾著彩的花邊,陳設有花紋的背殼,用無裝飾的幾案。在東牆朝西的位置,鋪設雙層莞席,裝飾著繪有雲氣的花邊,陳設雕刻的玉器,用無裝飾的幾案。在堂的西邊夾室朝南的位置,鋪設雙層青竹篾席,裝飾黑絲繩連綴的花邊,陳設漆器,用無裝飾的幾案。

在床具發展史上,先有席而後有椅、凳與床榻,漢代人席地而坐,有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158-241)三國北海人,字幼安,因為他的同學為榮華富貴所分心,管寧恥於與他同席而坐,將坐席割斷,以表示誌向不同,不能同起同坐在一張坐席上。

床是鋪席坐臥之具。今天,冬天在床上鋪草席的情況在城市生活中已難得一見,但是夏天用的涼席仍然不可缺少。床席與墊被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品,在做工考究的明清雕花大床上,可以經常看到一個床棚上分為上藤下棕的做工,上麵是細滑精致的藤席,下麵是棕棚,似有“下莞上罩”的古風與遺韻。在棕棚、藤棚之外,竹席、草席、蒲席仍然是中國城鄉最常用的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