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後記(2 / 3)

蘭州的士人文化並非是孤立的、獨生獨長的,而是在關隴文化、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本書在記述蘭州士人文化時,試圖盡量將這一文化放在關隴地域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中,重點記述士人及士人群體的學術、文化活動,以及他們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貢獻。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蘭州市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蘭州市誌》常務副主編金鈺銘先生的鼎力支持和熱情、具體的指導;蘭州教育學院的李瓊輝先生和蘭州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創建文明城市辦公室的張鐸炎先生對本書的編寫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並幫助作者進行了認真的校改;蘭州理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蘭州城關教學站的曹文瑜先生、楊玉琴女士等對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很多幫助。在此,對諸位先生、女士敬表謝忱。本書部分曆史人物畫像選自甘肅省文史館原館長吳廷富主編的《甘肅曆史名人畫傳》中的畫像照片,個別照片下載自網站。在此向省文史館及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綜合記述蘭州士人文化,在蘭州尚屬第一次,由於筆者水平有限,對蘭州士人文化的研究還很不深透,錯訛之處定然不少,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黃河東流之壯美與柔婉相合,使這片土地上具有剛柔並濟的文化性格。當然風雲變幻的政治鬥爭,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連年不斷的烽火戰亂,再加上先天和後天具備的遊牧文化的基因,苦難的生活鍛造出粗礪的神經纖維,變化多樣的氣候和複雜多變的時世磨練出來的驚人適應性,共同塑造著這塊土地上生存者的文化心理結構。但從總體上來看,蘭州人給人的印象是壯實英偉、淳樸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多有英雄主義的陽剛豪勁之氣。

文化傳承,千年一脈。蘭州作為黃河唯一經過的省會城市,風雲際會的曆史上也湧現出一大批名人。回溯上下兩千年的曆史,一批才俊英傑,不甘平庸,自強不息,施展抱負,敘寫人生,為造福貧民百姓、推動社會進步創造了卓著功績,也為蘭州的曆史風雲打上極具個人特色的印記,留下一串串令後人為之震撼、為之感動、為之思索的業績。他們中既有血戰沙場、豪氣幹雲的英雄豪傑如趙充國、韓遂、成公英、王傑、薛舉、劉雄、辛雲京、王進寶等,又有才華橫溢、著書立說的文士名家如黃諫、段堅、蕭光漢、秦維嶽、盧政、馬世燾、王烜、張維等。既有不畏權貴、剛直耿介的忠貞之士如宗欽、麴允、聊讓、鄒應龍、吳可讀等,又有勤政愛民、造福地方的清廉官宦如趙柔、段續、郝璧、王樹中等。既有翰墨丹青、鳳采龍文的書畫大家如唐璉、朱克敬、範振緒、魏振皆等,又有滋蘭樹蕙、培植英才的教育賢達如段堅、劉爾炘、周應灃、趙元貞、水梓等。既有經略邊城、鎮守一方的皇親皇族明代肅王,又有文韜武略、智勇雙全的國之重臣如彭澤、嶽鍾琪等。既有赴湯蹈火、胸懷坦蕩的革命前輩如謝覺哉、鄧寶珊、張一悟等,又有苦學本領、新創名牌的鄉土人士馬保子。既有運思敏捷、棋德俱佳的西北棋王彭述聖,又有不甘示弱、勇破女禁的巾幗英豪鄧春蘭。還有那些僅僅在蘭州作過短暫的停留,卻為蘭州士民留下了無盡的念想的豪俊壯士和英才如左宗棠、彭英甲等人。

再偉大的人物,在時間麵前,都會顯得渺小無能。叱吒風雲、一呼百應之時,時間是白金,是鑽石,璀璨耀眼,光芒四射。然而轉瞬之間,曆史又翻過了新的一頁。一切都已經過去,一切都變成了曆史。曆史名人的身影,已隨著他們的時代而遠去,但他們留在曆史深處的腳印,是歲月也無法磨滅的刻痕。它記載著一代名人走過的道路,也銘刻了時代變遷的曆程,更是我們這些後來者追慕先賢、思索人生的範本。選擇士子名流這樣一個題目,我們就得麵對曆史,麵對過去。但我們所麵對的過去,不是一個寂靜的物理世界,而是一個沸騰的精神世界。我們所著力探究的,不是僵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們在自己的時代中顯出的靈動身影,是他們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個人風範,是他們在曆史進程中留下的或深或淺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