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秋心如海複如潮(2)(1 / 3)

3. 納蘭性德詞。 納蘭性德(1655~1685),滿人。論詞崇尚李煜。詞以小令見長,清人令詞,無出其右。擅長白描手法,自然流動,無雕琢之病。他的好友顧貞觀與他感情契合,詞風相近。

4. 張惠言與常州詞派。

康乾年間,詞壇主要是朱彝尊、陳維崧。到了清中葉嘉慶年間,張惠言、周濟等人以風騷之旨相號召,遂興起了常州詞派。張惠言(1761~1802),江蘇常州武進人。論詞反對靡麗,取法風騷,注重比興,強調寄托。他的後繼者周濟,論詞比張惠言更進一步,主張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前一句是說詞要有寄托,後一句則說寄托又不要過於直露,以隱約含蓄為佳。常州詞派對於近代詞壇,影響甚大。

清代戲劇和詩文

清代戲劇

雜劇傳奇,元明最盛;到了清代,戲劇創作產生了新的特色:一是湧現出一批專業性的劇作家,他們開始有組織地進行帶有共同創作性質的集體寫劇活動。二是加強了戲劇與社會現實的聯係,在戲劇創作中反映當時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三是戲劇創作與舞台演出的實際,進一步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四是戲劇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更加係統化、深入化。

清代初期戲劇作家有吳偉業、尤侗、朱素臣等,成就比較好的是李玉。尤其是他與朱素臣等人集體創作的《清忠譜》,把市民的政治鬥爭搬上舞台,反映社會生活十分廣闊和生動,這在中國戲劇史上是空前未有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漁,他不僅是一個劇作家,創作了10部傳奇劇;而且在戲劇理論上很有建樹。他在《閑情偶寄》中,集中篇幅,從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等六個方麵,係統而又全麵地闡述了戲劇創作的方方麵麵,站得高,論得深,著眼全局,有宏觀意識,總結出一些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將我國的戲劇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清代康熙年間,出現了兩部著名的戲劇作品:洪升的《長生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南一北,交相輝映,譽滿天下,轟動一時,世稱“南洪北孔”。

我們主要概括說一說這兩部傳奇劇的一些共同點:

一是兩劇的作者都是詩人兼劇作家,詩詞曲賦方麵功力深厚;又都與當時的名流學者交往甚密;他們都比較尊重曆史,對唐朝的“安史之亂”和南明遺事,都各自有自己比較進步的美學觀點。

二是劇作中所描寫的都是“一代興亡”,作者感受到亡國之痛,有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三是兩劇的作者在劇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對統治階級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民生疾苦表現了關切之情,對劇中的小人物的優秀品行進行了肯定和稱讚,這些都體現了作者進步的曆史觀和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四是兩劇都是通過男女愛情來寫重大的政治曆史題材,愛情描寫曲折感人,政治的表現也發人深省。

五是在藝術的表現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情節結構的安排上,語言的運用上,都各自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起體現了清代文人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在總體風格上,《長生殿》更富於浪漫主義精神,喜劇氣氛更濃一些;劇中主人公雖然死了,但“精誠不散,終成連理”,在月宮團圓。而《桃花扇》則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悲劇。

清代詩文

清代初期的詩歌,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屈大均等人為代表。他們由明入清,不忘故國,保持了可貴的民族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