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因遊曆、仕宦、貶謫而駐足蘭州的客籍作家眾多,他們留下的歌詠蘭州的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也寫得情深意真,各具風采。其中以陳質、丁晉、李文、楊一清、唐龍、光霽道人等人為代表,以下分別作一些介紹:
陳質,字太素。明廣信(今江西省上饒市)人。精醫術,善吟詠,著有《瓦瓿集》。他於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1399年)謫戍蘭州。在遊五泉山時作了一首《步韻五泉山》:
梵宮高聳與雲連,晝靜僧梵寶鼎煙。入缽龍收簷外雨,聽經鶴隱洞中天。岩廊幽闃那知暑,金碧交輝不計年。絲轡錦囊遊樂處,吟成珠玉思如泉。
五泉山,因山中有五眼泉水與佛寺古刹而聞名隴中。傳說霍去病討伐匈奴途經蘭州城南的皋蘭山,士兵口渴,霍去病以鋼鞭擊山,皋蘭山上出現五個泉眼,這就是今蘭州城南的五泉山,是隴上遊覽勝景。作者在幽靜肅穆的名山古寺中暢遊,感悟著自然與人生的交融,是那麼悠閑愜意,更有意思的是,在遊覽中不覺靈感突發,才思泉湧,真可謂是智者樂山,揮動神來之筆,寫下了這首佳作。
丁晉,字希敏,昆山(今江蘇昆山縣)人,明洪武時謫戍莊浪衛。永樂中選肅王府校尉,工詩、畫。《皋蘭明儒遺文集》輯錄丁晉《黃河歌》詩一首:
君不見,黃河之勢何壯哉!迢迢遠從天上來。咆哮萬裏裂坤軸,盤渦倒卷聲如雷。縈回九曲複東注,刊山湮穀蒼溟開。曾聞源流上接銀湟水,飲之不減中美。龍門迢遙連底柱,山岩兮石磊。原泉混混自朝夕,古往今來可能息。問渠那得常如斯,元氣淋漓為扶掖。我思擎楫泛中流,春風杜若沿芳洲。船頭隻載一斛酒,醉倚柁樓歌棹謳。相邀織女尋牽牛。
全詩汪洋恣肆,氣勢恢宏豪壯。詩人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在寥廓無垠、瑰麗多變的宇宙和無盡的想象中馳騁縱橫,體現了奔放飄逸的藝術風格。《永登縣誌》收錄其七律《莊浪》一首:“金城天險控邊關,有客憑高落照間。粉蝶鴉啼風滿樹,碧潭魚躍水平灘。乘槎博望何年去,握節中郎此路還。怪底渡頭人影亂,琵琶山下月如環。”這首詩音韻鏗鏘,氣骨剛健,在細致的景物刻畫中,展現著莊浪的美麗風姿。
李文,字煥章。明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人。李文能詩善書。在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50年),隨父親蘭州守備李進宦遊西北,在蘭州期間,寫了許多題詠之作。在遊白塔山時寫下了兩首歌詠白塔寺的詩:
其一
金城關外寺,殿宇枕岩阿。地僻飛塵少,山高怪石多。鍾聲聞紫塞,塔影浸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
其二
隔水紅塵斷,淩空寶刹幽。龍歸山月小,鶴唳海天秋。白塔連雲起,黃河帶雨流。倚欄凝望久,煙樹晚悠悠。
“白塔寺”位於黃河北麵的白塔山上。白塔山,山高坡陡,形式險要,海拔1700餘米,具“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麵的天然屏障,因白塔聳立,廟宇錯落,曾為“蘭州八景”之一,稱“白塔層巒”。山巔有白塔寺,白塔寺以寺中有白塔而得名。相傳為紀念元代一位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病故於蘭州的西藏著名喇嘛建造的。其實是明英宗正統年間由鎮守太監劉永成修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為慈恩寺。白塔八麵七級,高17米,各級每麵都有佛像。角簷有銅鈴,微風吹過,清脆動聽。李文的這兩首詩為我們描繪了白塔山臨河而立的險要地勢和山巔白塔的威武雄姿,“鍾聲聞紫塞,塔影浸黃河”兩句,氣勢高遠,意境悠然,描繪出登臨遠眺所看到的美麗景致。
此外,李文還留下《遊五泉》和《金天觀》兩首著名寫景詩。《遊五泉》詩寫道:“四麵峰巒紫翠連,白雲深處有人煙。落花泛泛流雙澗,古塔巍巍出半天。福地近城三四裏,名師卓錫幾千年。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詩的前四句寫景,山巒、白雲、人煙、落華、流水、古塔,寫出了山中幽靜脫俗的景致。後四句抒情,表現了詩人對五泉山的拳拳深情。《金天觀》詩則是這樣寫的:
琳宮尋羽客,野服訪仙家。溪含雙流水,桃開一片霞。午香燒柏子,春釀貯鬆花。歸路重回首,雲橫石徑斜。
金天觀,明建文二年(1400年),明肅莊王朱建金天觀,範圍廣闊,規製雄偉,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原址即今蘭州市工人文化宮。此詩表現了金天觀的自然風光與人文環境,突出道教文化氣息,抒發詩人遊金天觀時的悠閑與愜意之情。
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又號石淙,明安寧州(今雲南安寧縣)人。明代著名詩人。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曆任右副都禦史、三邊總製、戶部尚書,著有《關中奏議》、《石淙類稿》等書。《還至莊浪》一詩是他在總製延綏、寧夏、甘肅三鎮軍務時,視察邊防,返回永登時所作。詩中說:
平沙落日路漫漫,千裏風光一色看。剛道雨來翻見雪,偶然熱後忽生寒。城非據險兵猶少,地屢經荒食更難。稍喜沿邊諸將吏,肯甘清苦為凋殘。
“莊浪”,指今蘭州市永登縣,永登曾稱莊浪衛。此詩描繪了邊塞獨特的風光和氣候,也表現出邊塞生活的艱苦,同時也歌頌了戍邊將士的“肯甘清苦為凋殘”的奮鬥精神。
唐龍(1477—1546年),字虞佐。明蘭溪(今浙江省蘭溪縣)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官至尚書,卒諡文襄。著有《漁石集》。他曾在總製三邊時在蘭州小住,作《摩雲嶺》一詩:
渺渺雲沙地,蕭蕭井徑秋。摩雲難度馬,積石可浮舟。月吐風先起,星飛野欲流。披衣對明燭,誰識杞人憂。
“摩雲嶺”,在今蘭州市七裏河區魏嶺鄉,屬蘭州城南60裏的馬銜山的西支,因高峻如在雲中,故名。明代在嶺上設關,並設巡司管理,是與臨洮縣的分界標誌,一名關山。因嶺高地寒,頂端積雪,秋天雲霧繚繞雪嶺,半山灌叢經霜殷紅如丹,色彩對比強烈,有冷峻之美,因此稱“雪嶺秋容”景觀。這首詩是詩人夜宿摩雲嶺時所作,詩描繪了摩雲嶺的高峻氣勢及山中秋夜的蕭瑟景象,抒發了作者難以言表的愁情。
光霽道人,事跡不詳,隻知是明代人。《重修皋蘭縣誌》卷十九中記載了他的一首《金天觀》詩:“道院人來少,煙霞紫翠重。露鳴莎徑鶴,月照石壇鬆。一曲幽蘭操,數聲清夜鍾。碧空朝禮罷,獨坐對危峰。”“金天觀”,見前文介紹。這首詩為我們展現了道家仙境般的金天觀,神遠而清幽,閑適而空靈,頗有王維詩歌的空靈意境。
到了清代,駐足蘭州的文士可謂舉不勝舉,他們用生花妙筆描寫蘭州風物,佳作紛呈。宋琬、王進寶、牛運震、曾鳳翔、吳鎮、嚴烺、葉禮、張澍、陳奕禧等著名文人都留下了描寫蘭州山川風物、人文故實的名篇,文學成就超過以前各代。
宋琬,字玉叔,號荔裳。山東萊陽人。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吏部郎中。出為隴東道。順治十八年(1661年)任浙江按察使。康熙十一年(1672年)授四川按察使。著有《安雅堂全集》、《安雅堂未刻稿》。在《安雅堂全集》中留有寫給在蘭州任職的朋友趙紫垣的詩,即《寄蘭州司馬趙紫垣》二首:
其一
故人燕市別,萬裏赴邊州。我已辭朱紱,君應念白頭。
關山明月夜,砂磧大河流。驛使來西極,梅花寄隴郵。
其二
城郭皋蘭北,衙齋麵翠微。雪中千帳駐,樹裏五泉飛。
懷古頻看帖,思鄉易濕衣。他時如問訊,海上有魚磯。
這兩首詩是宋琬被誣下獄獲釋後閑居時所作。司馬,官名,明清時用司馬稱府之同知。趙紫垣,應是作者的朋友,時任蘭州府同知。這兩首寄贈趙紫垣的詩,不僅表達了對友人濃烈的思念之情,而且展現了蘭州獨特的地理環境、著名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雪中千帳駐,樹裏五泉飛”兩句,形象地表現了蘭州的獨特風情和美麗景致,也包含了詩人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從中可見詩人對蘭州的熟悉與了解程度。
王進寶,字顯吾,甘肅靖遠人。清初將領。順治初授守備。康熙二年(1663年)遷參將,後擢西寧總兵。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輔臣攻陷蘭州,王進寶結筏渡河,破敵於皋蘭龍尾山。東拔安定,複金縣(今蘭州市榆中縣),西攻臨洮,平定王輔臣。因此而升陝甘總督。卒贈太子太保,諡忠勇。傳說王進寶在蘭州時寫有《詠五泉睡佛》一詩:“你倒睡得好!一睡何時了?眾人像你睡,江山誰來保?”這是作者在打敗王輔臣後所作詩。蘭州紳民聚集五泉山犒師,眾人請王進寶作詩,王進寶手指睡佛脫口詠出此詩。表達了作者心係江山的情懷和保家衛國的決心,詩雖淺顯,但卻表現出作者的英勇豪邁的氣概。
牛運震,字階平,號真穀。滋陽(今山東兗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先後任秦安、徽縣、兩當、平番(今蘭州市永登縣)知縣。牛運震著作十分豐富,有《空山堂文集》十二卷、《詩集》六卷、《空山堂春秋傳》十二卷等。在蘭州時作有《後五泉》一詩:“岩穀殊堪入,清秋興未闌。水明天一色,峰峭月同寒。野鶴閑相語,孤雲定裏看。夕陽猶在地,倚仗且盤桓。”“後五泉”,在蘭州五泉山南,舊日水流潺潺,草木茂密,佛寺幽僻,是十分清淨的一處遊覽勝地。此詩將蘭州後五泉的景色描繪得清幽通明,仿入仙境。在這裏修身養性,可以悟出更多的佛理。
曾鳳翔,嘉應(今廣東梅州)人。乾隆進士,曾任金縣(今蘭州市榆中縣)知縣。留有《寒山積雪》詩:“馬寒直上插穹窿,萬疊清光混太空。銀海波瀾涵夏日,玉龍麟甲老秋風。雨餘隻見雙尖淨,夕照回看匹練紅。料得幽人高臥穩,此身疑在廣寒宮。”“寒山積雪”為蘭州市榆中縣八景之一。寒山即馬銜山,橫跨蘭州、臨洮兩區,主峰在今蘭州市榆中縣西南,海拔3670米,峰頂終年積雪。曾鳳翔這首詩就為我們展現了西北高山終年“寒山積雪”的獨特動人美景。
吳鎮(1721—1797年),字信辰,又字士安,號鬆崖,別號鬆花道人,祖籍在甘肅會寧,後遷狄道,為清狄道州(今甘肅臨洮縣)人。乾隆六年(1714年)中拔貢,曆任湖北興國知州、湖南沅州知府。歸鄉後,主講蘭山書院。曾與大文學家袁枚有書信往還,互表傾慕之情。著有《鬆花庵全集》十二卷。他是清代隴上著名詩人,留有《後五泉》、《誌公洞歌》、《候馬亭歌》、《五泉燃燈寺》、《棲雲山》、《興雲山》、《再題棲雲山》、《李彙川雨中邀飲五泉》、《水車園》、《送別》等許多歌詠蘭州的作品。下麵我們選幾首具有代表性的詩略作欣賞。
首先是一首《李彙川雨中邀飲五泉》詩,詩中寫道:
翠微深處起樓台,天外黃河入酒杯。
看盡東川三百裏,柳煙花霧繞蓬萊。
“翠微”、“樓台”、“天外黃河”、“柳煙花霧”,映入我們眼簾的這些清幽秀美而富有氣勢的畫景,不正是人們所熟悉的五泉山嗎?詩中既有近景又有遠眺,既有真切的描摹,又有大膽的想象,情景交融,使讀者身臨其境。
又,《誌公洞歌》:
誌公洞在紅泥岩,流水活活石。相傳群蛙喧洞口,誌公咒之蛙悉走。或戲捕蛙投洞旁,須臾驚怖皆逃藏。誌公後往南朝寺,錫杖刀尺廛扇備。簡文生日即谘嗟,早識侯景為冤家。神功莫補梁皇懺,姑與爬沙唱清梵。
關於“誌公洞”,《蘭州古今注》雲:“紅泥溝在五泉之東,小小丘壑耳。而陰翳幽邃,清寂遠俗,相傳梁僧寶誌掛錫之所,今猶名誌公洞也。”“誌公”六朝時的高僧,亦名誌寶,又名保誌,也稱寶公。本姓朱,金城人。七歲出家,修習禪業,梁武帝迎入宮中,深受禮遇。事跡可見梁釋慧皎的《高僧傳》。作者在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誌公洞的景色,也描述了一個關於六朝高僧誌公的傳說,不僅為一處風景名勝增加了許多人文色彩,也表現出作者對人生的諸多感慨。比吳鎮稍晚一些的周應灃也曾作過一首《誌公洞》詩:“誌公古洞白雲間,樹老秋殘靜掩關。落葉蕭森霜滿地,一彎流水自潺潺。”寫出了秋天誌公洞的靜謐和蕭瑟景象,與這首詩同為描寫誌公洞的佳作。吳鎮還寫過一首《水車園》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