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近代至當代篇:五泉山色大河聲(2 / 3)

於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誘人。陝西三原人。曆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次長、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等職。著有《標準草書》、《右任詩存》、《右任文存》等書。於右任曾留有《訴衷情·三十年九月十八日,同庚由自渝飛蘭州機中》、《越調·天淨沙·謁成陵》、《古浪至蘭州道中,果園甚多,紅紫相間,蔚為大觀》、《蘭州城外鄧寶珊園中吊其夫人崔錦琴女士及其子女,為題名曰慈愛園》、《浣溪沙·蘭州東行機中作》、《南鄉子·蘭州東行機中作》等多首詩詞。如《訴衷情·三十年九月十八日,同庚由自渝飛蘭州機中》:“雲間眼底現平川,最好是今天。摩天嶺上飛過,詩未就,以詞傳。詞不盡,寫空間,漏人間。河山壯麗,無計形容,捋斷蒼髯。”《訴衷情》,詞牌名。“庚由”,人名,與作者同機來蘭州。這首詞歌頌了祖國河山的壯麗。《越調·天淨沙·謁成陵》:“興隆山畔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複山河?”《越調·天淨沙》,曲牌名。“成陵”,即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的靈柩,1939年7月1日,由內蒙伊克昭盟金霍洛遷移於甘肅榆中縣興隆山太白宮。此詞借拜謁成陵表達了作者收複河山的願望。《古浪至蘭州道中,果園甚多,紅紫相間,蔚為大觀》:“金城西去玉門還,莊浪河東欲曉天。萬紫千紅冰雪裏,爭將血汗染山川。”“莊浪河”,古稱逆水,又名麗水。發源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與青海省交界處的磨脈山。東南流經永登縣,至蘭州市西固區河口入黃河,全長165公裏。上遊在烏鞘嶺段稱金強河。元、明、清在此設莊浪縣、衛。這首詩描繪了古浪至蘭州途中的美麗景色。《蘭州城外鄧寶珊園中吊其夫人崔錦琴女士及其子女,為題名曰慈愛園》:“百感茫茫不可宣,金城到後更淒然!親題慈愛園中額,莫唱鳧雛傍母眠。”作者自注:“寶珊長女倩子最後窗課錄寫杜詩:‘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竹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翌日與母及兩弟避敵機,同罹難。皆葬園中。”此園在今蘭州市廣武門外。詩中表達了詩人對鄧寶珊夫人及其子女的殷殷悼念之情。又有《浣溪沙·蘭州東行機中作》一首:“不上昆侖獨惘然,人生樂事故難全;匆匆今又過祁連。自古英雄矜出塞,如今種族是同天;何人收淚聽陽關。”《南鄉子·蘭州東行機中作》:“上下白龍飛,秦隴川原是也非?萬裏平安天與我,依依,迎我西來送我歸。君莫問西陲,兄弟之間隙已微。塞上風雲成過去,區區,寫就天山紀念碑。”《浣溪沙》、《南鄉子》均為詞牌名。這兩首詞是作者離開蘭州時在飛機中所作。詞中對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寄以殷殷致意。情操高清,格調高昂。

董必武(1885—1975年),原名賢琮,又名用威,號璧伍。湖北黃安(今湖北紅安)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其後信仰馬列主義。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曆任中央黨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董必武曾在1955年來蘭州視察,遊覽五泉山時作《遊蘭州五泉山》:“蘭州名勝地,共說五泉山。近市塵囂遠,多龕香火慳。溪流隨小徑,嶺色壓雄關。清景難為狀,看雲獨樹閑。”記錄了詩人對五泉山的觀感,佛寺的香火使得五泉山更為幽靜,潺潺溪流沿著山澗緩緩流去,景色宜人。表達了作者對蘭州河山的熱愛之情。

黎錦熙(1890—1978年),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畢業於湖南優級師範史地部。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他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對我國現代語法、文字改革和辭典編纂等方麵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先後任北師大文學院院長兼國文係主任,並兼任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總主任。1955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新著國語文法》、《比較文法》、《國語辭典》等書。1939年北平師範大學改名為西北師範學院,黎錦熙隨之於1941來到蘭州,並留有《蘭州慕少堂(壽祺)席間贈詩,依韻和答》、《再度隴至蘭州》(四首)、《端午節,蘭州千齡詩社小集,用元袁易重午客中詩分韻,唐君為代拈得詩字》等詩。《蘭州慕少堂(壽祺)席間贈詩,依韻和答》詩雲:

正月三日滯蘭州,孟嚐觴我意氣投;座中大老大國後,再度相見相綢繆。公為文獻之所寄,豈但閎肆文章優!三十年前我善飲,今不能阮況乃劉!橋陵有客新察勘,惜少敘事同左丘。四千餘載盡傳說,掘地所得無其儔。史遷本紀列第一,坐令土德垂千秋;我但據此理其注,更為疏證楊其流。承舉先德相策勵,誦芬舊亦名吾樓。瀛台瓊島夾中海,大典小片今存留;何時收薊入燕市,陪公萬卷同冥搜。

詩人在古今文獻中探尋真理,在同席學者中暢談學術。全詩用典靈活,頗具特色。又有《再度隴至蘭州》:“平涼好城池,雄姿勝長安。柳湖舊如畫,暖泉今不瀾。禮殿啟新規,會講藉寸閑。北遊約崆峒,西征向六盤:砭骨來雪風,凍餒成僵癱;綈袍感友朋,竟同範叔寒。靜寧一日程,深夜抵皋蘭。”作者自注:“省立平涼師範學校,俗稱柳湖師範,有暖泉,自起微瀾。雨止臨行前與誌仁(袁敦禮)同往參觀,校長即集合學生400人請講演於其新建大禮堂。六盤山頭皆雪,僅著毛褂褲,車中感寒而栗,至靜寧,病不能興,誌仁為我往縣中學求醫,校長王君等偕至,並假以皮帽毛毯,包裹身首;未明登車,過華家嶺,車無窗板,風極凜冽;幸當夜十時即抵蘭州矣。”詩作展現了由平涼至蘭州途中隴原大地的獨特景象,寄托了作者對這塊土地的無限深情。還有一首《端午節,蘭州千齡詩社小集,用元袁易重午客中詩分韻,唐君為代拈得詩字》詩:

避警得低詠,長途能賦詩。一自抵皋蘭,欲無吟髭。詩社集千齡,詩人又節期;而我滯郊庠,十裏隔聞知。亦曾恣搜索,榜貼和壁泥;計得百卅首,八年存史資;將以貢群公,為我刊削之。郵筒傳韻來,寧率未敢遲;奈無湘累意,複乏袁子辭。報章苦重疊,促漏尋端倪;溟漲信無極,超越憑雲霓。時代如飆輪,世事難置思。汨羅染夷氛,淨掃在今茲。隴上榴花紅,還鄉不逾期;飛堡瞬息程,鳥瞰屈子祠。明年會重午,置酒湘之湄;歡迎看巫舞,山鬼從文狸;競渡萬龍舟,湘君搴桂旗;弭節祝融頂,東皇頷其頤。息壤博一哂,此情良不癡。

作者自注:“千齡詩社多老人,如慕壽祺、薩鎮冰、高一涵、方旭芝等,總得一千歲,故名。”分韻,數人相約賦詩,選擇若幹字為韻,由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韻作詩,謂之曰分韻。這首詩主要寫分韻賦詩之聯想,並表達了希望抗日戰爭當即勝利的情懷。

張恨水(1895—1967年),原名張心遠,見李煜《烏夜啼》名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而以“恨水”為筆名。生於江西廣信,祖籍安徽潛山。創作了小說《啼笑因緣》、《金粉世家》、《八十一夢》等,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會理事,創辦北華美術專門學校,曆任多家報刊總編,建國後先後被聘為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所作小說,大都為章回體,並且對傳統小說形式加以改造,使適應於描寫現代社會人情世態。

《西遊小記》,是張恨水於西北考察後所追記。“九一八”事變後,有識之士憂患國難,提倡將西北建設為大後方,以作為抗日救國基地,紛紛赴西北考察。張恨水也於1934年攜北華美專工友小李輾轉西北各地,“意在調查西北民生疾苦”,並應上海中國旅行社《旅行雜誌》之邀,另將沿途所見風景名勝、民俗地理記入《西遊小記》,“著重於旅行常識,俾為將來西北遊者,略作參考。間以風土穿插之,以增閱者興趣而已”。因此,張恨水在書中,往往以溫和圓轉的筆調,將有關旅行的一切娓娓道來,如他說蘭州的氣候,“夏部大褂,簡直用不著。……(端午前三天)滿城人都穿的是夾衣,早上還非加棉不可,這比東南哪個避暑的地方都好”。說蘭州的旅館,“最貴的房間,一元錢上下,不帶夥食。其次幾毛錢的,也勉強可住。……西北人樸實,蘭州人尤其幹脆,旅館商人沒有什麼訛詐人的事情,旅客可以放心”。說蘭州的瓜果,“果子裏麵,要算梨最好,有一種醉梨,買回來先不吃,放在風涼的地方,過兩三天,瓤軟化了,喝起來像甜酒一般。他們說得津津有味,隻可惜我早來了兩個月,不曾嚐到”。和善的神態婉轉於字裏行間。

張恨水也往往用他那東南人的目光,領略富有西北特色的蘭州風物。他筆下的黃河鐵橋上,還“鋪著一層厚的木板,笨重的騾車馬車,滾著鐵板咯咯作響,由架空的橋梁下,一重重的鑽了過去,又是新的,又是舊的,倒也別有風趣”。對於黃河上的牛皮筏子,他尤其感到有意思:“……向裏麵灌氣,整個牛皮腔子,吹成了個白而光滑的大泡泡。泡泡之大,大於書桌。這樣的大泡泡,多則幾十個,少則六個,將它用棍子編夾起來,就成了牛皮筏。……蘭州城裏,每日都可以看到撐牛皮筏的人,背上馱著一大排牛皮大泡泡招搖過市,乍見之下,東方人士是不能不笑起來的。”他往往懷著一顆童心,趣味地描述著在蘭州所見到的奇異景觀和獨特民俗。

陳毅(1901—1972年),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曆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委書記、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軍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建國後,任上海市市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著作有《陳毅詩詞選集》。陳毅在1953年3月率中央代表團參加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大會,途經蘭州,遊五泉山時,作《遊蘭州五泉》兩首詩,其一曰:“星期佳日遊五泉,危樓飛閣互連綿。甘肅綠化積極甚,植樹擔水上皋蘭。”其二雲:“黃土高原山無樹,蘭州卻有鑽天楊。楊柳行行多意態,筆挺穿空立道旁。”生動反映了蘭州特有的風物與春季植樹的情景。

朱東潤(1896—1979年),原名朱世溱,江蘇泰興人。曾任武漢大學、上海複旦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史記考索》、《陸遊研究》等書。他曾為上海慰問團副團長,隨團來蘭州,慰問上海支蘭職工及其家屬。後來蘭州詩詞學會成立時,他寫下《祝蘭州詩詞學會成立》:“皋蘭驛傳到燕台,聞道催詩人又來。我亦曾嚐隴上水,廿年舊事首頻回。”予以祝賀。

李孤帆,生卒年不詳,浙江人。1918年前後在北京讀書,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供職於中國銀行,因職務關係遊曆多地,交遊廣泛。1937年“七七”事變後,工作於中國銀行香港分設機構。《西行雜記》就是他以中國銀行高級職員的身份,於1939年3月19日至12月19日間,在甘肅、青海、四川、陝西等地公幹之餘的遊記。作為銀行職員,他的遊記人文氣息濃厚,往往把目光更多投向一地的民風民俗,而不是僅僅關注自然景觀。李孤帆在“蘭州初旅”中,以樸實的語言介紹了蘭州人民的精神麵貌、物價情形、淳樸民風、空防情況、文化水準,處處旨在幫助認識西北、開發西北。不事雕琢、直截了當的文字正反映了他對國事樸厚的關心。如他記應當加緊整治蘭州:“尤其是蘭州為甘、寧、青三省的樞紐,東通陝西,西通新疆,南通四川,亦為西南至西北的交叉點,又為溝通中蘇的國際路線的聯絡站。對於民族問題應如何加緊融洽,交通方麵應如何積極整頓,農村應如何努力發展,政治機構應如何切實改進,實均為蘭州當務之急呀。”領教了蘭州黃土飛揚的土路,想到改進蘭州交通的重要性,他甚至著急到“越俎代庖”地自己加以規劃:“我們現在應該做到蘭州為西北交通的交叉點,並為西南和西北運輸的聯絡站,也是中蘇國際交通的起訖站,第一步整理公路,第二步調整航空線路,第三步才輪到建設鐵路,同時趕緊將隴海路修到蘭州,方才有實行孫先生計劃交通的可能。”他時刻想著怎樣改變現狀,使民族走上複興之路。連在五泉山紅泥溝看到誌公和尚生前坐關的所在,想到的也是“誌公篤信佛法,生前苦修,得以留此遺跡。今全民抗戰,也應共信最後勝利必屬於我們,方可達到抗戰必勝,建國必成的目的”。行文裏處處都是反思,對所見破敗景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蘊含著對民族對社會深沉的情感。他站在金山寺頂遠眺蘭州全景,想到的是“然而比較持久而僅有的偉大建設,如黃河鐵橋、織呢廠、製造廠、造幣廠等,均為前清所留下的遺跡,細思之,殊令人慨然”。見到專製火柴的平民工廠裏工作的多為婦孺,想的是“以婦孺做這種有害健康的工作,報酬複如此的菲薄,真不知如何生活”。他對普通勞動者總是充滿深切的同情,在桃林中見到騾子不聽趕車騾夫的使喚,想的也是“西北勞動家的苦處,也不是東南的人們所能想像的,大人先生好空談開發西北,大家沒有深入西北的民間,何從得知西北老百姓的貧乏呢?”李孤帆對所見所聞充滿了深摯的情感,時刻想的是怎樣改進現狀,雖然文字沒有任何修飾,然而正反映了他淳樸厚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