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在清初帝王們的勵精圖治下,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定的繁盛階段。在文化方麵,進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結時期,文學上也進入了一個穩步發展時期。地處邊陲的甘肅也毫不示弱,名家輩出,如吳鎮(臨洮人)、邢澍(武都人)、張澍(武威人)等都是當時聞名全國的學者和文學家。從清中葉到晚清時期,隴右形成了濃厚的文學創作風氣。受這種風氣的影響,蘭州也湧現出了一批作家、詩人,他們紛紛致力於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佳作紛呈,並存留下了許多著作。主要以郝璧、謝天錦、王綬、江得符、許學詩、吳、王光晟、巫揆、陳增、陳坦、唐璉、王澍霖、金文同、秦維嶽、黃國珍、劉一明、劉繩武等人為代表。以下作一些簡略評述:
郝璧,字仲趙,號蘭石,蘭州人。著有《蘭石集》、《羅疏齋集》等書。其中《蘭石集》十八卷,為郝璧的詩文別集。清初文壇,尚今薄古,“以今溷古,而昧古之不學”,因為今文“通俗易曉,省讀書耳”。郝璧感於“今文空勞形於淺薄草率”,因此,為文力步古人,所作詩文雅正渾厚,頗有古風。官至太子太保的孟津王鐸為此書作序,極力稱讚“有仲趙不從世人唾下作……千秋之名,終必奪一席,……秦實有人哉”!
郝璧的文體較為駁雜,有雜言、啟、序、跋、記、祭文、書、雜語、墓誌銘、論、傳、疏、表、策等。大多是文辭華麗的駢體文,如《與戴》“恭惟老社翁初士先生閣下,學宗五老,文富三江。管金華,佇累侍中之席;抒詞白鳳,將剖行秘之書。為新朝著作之一人,邁舊彥崢嶸之七子”。又如《上命師四征江浙吳楚蕩平天下大定群臣賀表》(順治三年)“伏以大一以居清,弘沛敷春之澤;順三而為治,肇造區夏之仁。赤幟豹林,六合視揮鞭而作宅;黃棋龍朔,兩階浹舞羽以為容”。一些散文文筆簡約空靈,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如《秋舫記》“朋海築室,後俯梁池。開軒洞遠,西爽撲眉,塔影浮出於樹顛;朝紫暮嵐,不可象者,供我幾席之上。衣帶間此漣漪一碧耳,顏之曰‘秋舫’,意在不糸也”。《遊偏涼汀記》“灤東出城裏許,見河,碧流浩浩,與蔚藍天色晴空俱湧,便思濯纓一洗煩囂。……循石徑下虛亭四際,風來,春初,凜栗不能久立”。
其詩題材廣泛,或寫景,如《蘆溝河》、《琉璃河》、《泗濱亭》、《兩乳山》;或朋友酬唱,如《舟過濟寧李元衝觀察招飲太白酒樓》、《別吳蓉城》、《都門留別朱敬修》;或懷古,如《易水》;或追憶前朝舊事,如《肅園八詠》:“予受知故主,在醴筵者十餘載,一旦國亡,萬裏遐聞,俱在三年之後。噫嘻傷哉!京塵擾擾,未抒宛結,於旅次蕭靜,每懷前事,不勝金穀淪落之慨。聊為《八詠》以誌哀雲”;或憂時傷世,如《哀裏門》、《潼關失守》、《哀民生寓德安草舍因思所過》、《憫農》等等。詩體以律詩居多,喜用奇字僻言和典故,內容晦澀難解,如《易水》“壯氣服燕丹,仇秦膽不寒。白冠臨酒決,雪七借看。督亢謀千乘,範陽直一九。荊卿誠誌士,今水猶回瀾”。《九江憶笛》“已是琵琶亭,猶思笛步處。異有簫聲,此可解公楚”。《偶成望諸子》“華下新都致衍淪,信陽懿實太倉真。東溟雪照淩峨月,北地珠銜戲水神。鶴嶠棲雲盧伯子,兔園和墨謝山人。宗工汪海量吳逸,此際賢誰繼後民”。值得留意的是他的一些思鄉詩,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如七律《臨河》“西望蘭山龍尾分,寒鬆幽色久離群。鄉心不斷黃河水,歸夢長飛白晝雲。小徑簷葡為貰酒,臨皋兄弟一論文。吾行麋鹿久懷友,蒜發歸來課子耘”。《思鄉》“五泉山月照龍灘,苜蓿園中事事闌。白石不來秋玉老,黃河久念塞雲寒。憂時犢鼻安藜藿,何日柴車到阿幹。故友半凋生死夢,東籬好共幾人看”。另外尚可注意的是他學習民間小曲所作的竹枝詞,如“半嗔半躲進門前,把著琵琶按著弦。昨夜皮鞭防盛六,縛他雞足吃三拳”。此詩寫得詼諧幽默,風趣自然。其《飲酒五泉寺大雨》也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詩:“旗亭南遇小橋來,一派陰濃對酒杯。六月不知天外暑,山頭飛雨片雲催。”此詩看似鬆散,實則精練,描寫了山雨即來之時的景象和詩人坦然以對、超然自適的豁達情懷。郝璧的一些詞作,也寫得清麗動人,如《懷人·憶秦娥》“雲幕幕,廣陵一別非如昨。非如昨,鬆陵有恨,薔薇花落。金鈿明月青羊卻,玉簫再世指心約。年年淚血,南原花萼”。在離愁別恨中訴說著深切的思念。
謝天錦,字漢襄,清初人,蘭州人,以詩名於世。著有《燕遊近草》一卷。其詩風格剛健闊大、雅煉雄俊。如他的《渡黃河》詩:“日落黃河渡,天風下大荒。彤雲連斷岸,野火出枯桑。浪播古今怒,沙飛天地黃。……”又有七律《夜發郯城迷道》“五夜行來郯子國,驅車南北欲何憑?天連奎宿分東魯,地回黃河入廣陵。風氣遠從江上變,日光平向海門升。征鞭猶在荊蓁內,古木牽衣落野藤”。兩首詩均氣勢磅礴,開闊縱恣,在雄奇壯闊的自然景色中融注了深沉的曆史滄桑感。前一首詩展示了西部獨有的人文景觀,漫天飛舞的狂沙和波濤怒吼的黃河共同編織了西部的厚重與滄桑。後一首詩在夜行迷路中解讀著西部的雄壯與蒼涼。讀之鏗鏘有力,深沉豪邁。
王綬,字佩可,號誡亭,皋蘭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舉人,曆任平遙知縣、遼州知州。其詩語言樸素,風格平淡。如《香樂村道中》詩:“迤邐平田鳥雀稀,樹搖新綠上春衣。客途夢寐雲初落,水榭人家花亂飛。小市香醪成薄醉,歸鞭羸馬忽斜暉。勞生未踐潛夫約,逐景心驚願已違。”描寫了鄉村特有的人文景觀,閑淡而舒適,平實而快樂,令人向往。《答劉豫山》“夢裏還家覺後驚,疏欞斜月墮殘更。寒光不是偏依客,夜夜長河一樣明”。表達了濃厚的思鄉之情,淒冷而孤寂,辛酸惆悵之感縈繞心間。
江得符(1728—1782年),字右章,號鏡軒,蘭州人。能詩善文,遺稿由其子江舟請江西人江炯編選為《三餘齋文集》、《三餘齋詩草》各一卷,由其弟子集資刊行。
《三餘齋詩草》收錄五七言古風及近體詩108首。按其內容可分三類:一為吟詠山川風物的詩作,一為師友酬唱之作,一為教學生活的紀實詩。其中詩體以七律、七絕為多,內容多描寫華山壯景,如《希夷峰》、《千尺峽》、《蒼龍嶺》、《避詔岩》、《落雁峰》等,他的《自題登華嶽記後》詩雲:“未經滄海難言水,不到匡廬漫說山。天與華峰三日景,好將全嶽貯胸間。”可以看出他對華山的無比熱愛。另外是一些描寫古跡及友人酬唱之作。他的登臨詩風格雄闊,剛勁豪邁,如七律《望嶽六首》之一:“萬仞高瞻白帝宮,倚天拔地氣何胸。清霄突兀三峰出,絕頂微茫一線通。已領煙霞當化日,會生羽翼禦長風。幽岩賀老如相待,我欲從之躡太空。”又如七絕《六月望後一日同人邀遊古城看荷》:“太華嶙峋倚碧天,曾聞玉井藕如船。我來半載殊岑寂,空想山頭十丈蓮。”因為懷才不遇,官卑位低,其中也有不少表現隱逸情懷的作品,風格空寂幽靜,如“筠廊寂寂柴扉掩”、“洞裏野雲穿古榻,岩前流水落空壇”、“宦海塵久埋,青山夢猶慕”等詩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悼亡》六首,如“蠶絲盡處情難盡,蠟炬銷時恨未銷”,情真意切,化用李商隱的詩句而不覺牽強生硬。
江得符詩作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應屬他所作的十二首《我憶蘭州好》,每首起句皆冠以“我憶蘭州好”語。第一首:
我憶蘭州好,當春果足誇。燈繁三市火,彩散一城花。碧樹催歌板,香塵逐錦車。青青芳草路,到處酒簾斜。
這首詩選取蘭州新春燈會、彩勝、踏青三樣民俗活動的典型畫麵,反映蘭州春天的美麗景色和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生活。第二首:
我憶蘭州好,熏風入夏時。踏花尋竹塢,醉月泛蓮池。泉石多清趣,園林盡古姿。晚來水車下,涼意沁詩脾。
這首詩寫了蘭州夏季景物。“竹塢”,泛指蘭州大大小小的官署花園及私家花園。“蓮池”,即為元代蓮蕩池。明肅王疊石築亭,植柳栽花,為鷗鳧浴浪,頗有江南風格的園林,後來重修為小西湖。湖光月影,交映生輝,正是泛舟遊賞的好時光。“晚來水車下,涼意沁詩脾”句,寫黃河兩岸的水車。詩人回憶盛夏漫步河濱,水車的高大身影在暮色中緩緩轉動,軋軋作響,涼風徐來,一縷詩意湧上心頭。第三首:
我憶蘭州好,秋天景最多。鷹盤白塔,牛馬辨黃河。露艇擺孤葦,霜楓列萬柯。龍山重九日,菊酒豔金波。
這首詩寫蘭州秋景。白塔,建於明景泰年間,矗立於白塔山頂慈恩寺內,層巒疊嶂拱衛四周,鷹隼盤旋,雄視天下。“牛馬辨黃河”句,見《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寫秋高草長,黃河兩岸牛馬肥壯的景象。“露艇”,指黃河中的木筏、羊皮筏。“霜楓”指蘭州黃河兩岸梨園紅葉。“龍山”,指東晉孟嘉九月九日登龍山,風吹帽落的典故。這裏借此寫蘭州龍尾山。龍尾山下有萬畝梨園,深秋紅葉如丹,九月九日,蘭州士人登龍尾山、皋蘭山、白塔山,飲菊花酒,觀賞紅葉。詩人回憶重陽日登高,俯瞰城區,黃河寬闊,皮筏飄流,牛馬蠕動,梨園紅葉如霞的美景。第四首:
我憶蘭州好,三冬樂事齊。風寒烹尺鯉,日暖薦霜梨。橋穩冰連岸,灘長雪擁堤。披裘看古渡,玉帶接天西。
這首詩寫蘭州冬景。“尺鯉”即為鴿子魚,學名鯉科北方銅魚,冬季在黃河深處潛伏,漁夫破冰捕取。其肉質肥嫩,味道鮮美。“霜梨”指軟兒梨、冬果梨。“橋穩”四句著重寫蘭州冰橋。《蘭州風土記》載:“蘭省襟帶黃河,浮橋在北關(應為北城)外,為西路要衝,前人所謂天下黃河隻一橋也。冬月河凍則撤去,行人踏冰而渡,坦若夷庚。”詩人由蘭州冬令風味入手,描寫洶湧黃河,頓失滔滔,凝為玉帶,天塹變通途的壯觀景色。第五首:
我憶蘭州好,登樓望遠情。尋源來漢使,絕塹倚秦城。自得金湯固,常留玉塞清。鳳林遺壘在,千裏暮雲平。
這首詩是登樓懷古之作。“樓”,指拂雲樓,明肅王建於北城上,飛簷三重,故址在蘭州市委北麵,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拓修濱河路時拆除。“絕塹”,指黃河,蘭州城以黃河為北城護城河。“秦城”指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東崗鎮一帶興建的榆中城以及沿黃河修築的長城。“鳳林”即鳳林關,明代建,關址在今蘭州黃河北白塔山東側燒鹽溝口。第六首:
我憶蘭州好,長河足大觀。金山衝濁浪,青石鎖狂瀾。槎白天邊下,橋從鏡裏看。中流遙指處,鳧影落晴灘。
這首詩追憶了蘭州黃河兩岸的名勝古跡。“金山”指金山寺,在金城關北半山間,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鑿石築寺院。“濁浪”指金城關下黃河中的白馬浪。“青石”指青石峽,即今八盤峽。“槎”指從洮河、大通河林區漂運到蘭州黃河段的木筏。“橋”指黃河鎮遠橋。第七首:
我憶蘭州好,山川列畫屏。馬銜遙積素,龍尾近拖青。飛瀑雙崖瀉,清泉五處聽。應知枕流者,日日啟雲扃。
這首詩回憶了蘭州的名山勝水。馬銜山在蘭州東南,橫貫榆中、臨洮,長近百裏,寬約40裏,主峰海拔高達3670.3米,其餘大都在3000米以上,終年積雪,故雲“積素”,蘭州十景之一為“馬銜晴雪”。龍尾山是皋蘭山的西脈,形如龍尾落於黃河之濱。山麓遍布梨園菜圃,有如綠帶縈繞,故雲“拖青”,為蘭州十景中的“梨苑花光”勝景所在地。“飛瀑”兩句寫五泉山,“飛瀑”指東西龍口飛瀉的瀑布;“清泉五處”指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惠泉。“枕流”即為枕石漱流,比喻隱居山林的隱逸之士。第八首:
我憶蘭州好,猶餘太古風。亭高曾候馬,橋臥久垂虹。洞有梁僧跡,泉因漢將通。王孫山子石,疊疊仰青空。
這首詩描寫了與蘭州有關的名人勝跡。“亭”,指候馬亭,在西固紮馬台,傳為漢武帝遣使在此,迎候貳師將軍李廣利自大宛國所獲的天馬。“橋”,指阿幹河上的臥橋,始建於唐代,為蘭州十景之一的“虹橋春漲”景觀。“洞”,指紅泥溝誌公洞,傳說梁朝寶誌和尚在洞內修行。“泉”,指漢驃騎將軍霍去病鞭搠湧現五眼泉的傳說。“山子石”指明肅王創建的凝熙園,有疊石假山,山下有洞,山上洞中皆有神廟,玉宇瓊樓聯翩上下。第九首:
我憶蘭州好,勳名壯昔年。鑄金秦守令,圖閣漢屯田。蘭穀彈章著,南陽理學傳。桓桓青海跡,端不讓前賢。
這首詩讚頌了蘭州鄉賢的顯赫業績。“鑄金秦守令”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少為縣吏,被督郵笞打,遂入學研究典籍。秦始皇統一天下,命翁仲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翁仲死後,鑄其銅像,置鹹陽宮司馬門外。“漢屯田”,指西漢營平侯趙充國在湟水屯田,因功列畫像於未央宮。“蘭穀”,指明蘭州人禦史鄒應龍彈劾權奸嚴世蕃事。“南陽”,指明理學家南陽知府段堅。“桓桓”,指清大將嶽鍾琪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事。第十首:
我憶蘭州好,真稱物產奇。絨堪充雅服,犛可飾冠儀。萊菔清明後,婆白露期。龍須還作萊,筐篚四方馳。
這首詩描寫了蘭州豐富的特產。“絨”指蘭州精製毛紡品——姑絨,明代為貢品。“犛”即犛牛,蘭州工匠用犛牛尾製作的帽纓,馳名全國。“婆”,指蘭州所產綿蘋果以及紫青、紅青等薔薇科蘋果屬的水果。“龍須”,指龍須菜,即產於蘭州北山的頭發菜。“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圓形的叫篚。第十一首:
我憶蘭州好,般般品味新。炮羔延座客,酪乳饋鄉鄰。挾彈求芳雉,垂絲獲錦鱗。邇來黃酒釅,還醉甕頭春。
這首詩表現了蘭州的飲食文化。詩人列舉烤羊羔、奶酪、雉雞、鯉魚、黃酒等美味佳釀,突出了蘭州的飲食特色。第十二首:
我憶蘭州好,平生愛雅遊。簾垂春洞古,雨滴夜岩幽。琴韻金天觀,棋聲白雪樓。何時登木塔,萬裏豁雙眸。
最後一首詩追憶曾經所遊覽的故鄉景點,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簾垂春洞古”指白塔山慈恩寺西鄰的水簾洞。“雨滴夜岩幽”寫後五泉夜雨岩。“金天觀”為明肅莊王所建道觀。“白雪樓”,也叫“白雪紅樓”,明代建於龍尾山麓,為懸樓十數楹,春天憑欄可賞十裏梨花香雪海,深秋可觀一派紅葉,故名。“木塔”指唐建嘉福寺,主體建築為十三層木塔,為昔日蘭州最高的建築物。
這組《我憶蘭州好》詩,前四首描繪了蘭州春、夏、秋、冬的四時美景,後八首則具體描述了蘭州的五泉山、龍尾山、邊關、橋、亭等名勝古跡及曆史上的人傑、當地的特產、人們的飲食習慣等。組詩各自成篇,分詠各物,卻渾然一體,借鑒民歌的語言,卻又清新雅致,鋪排概括了蘭州的曆史、風物、特產、名人和古跡等,傾注了詩人深厚的感情,排遣了無盡的鄉愁。
《三餘齋存稿》所收為江得符文章,文體有遊記、述記、序、墓誌銘、傳記等。他的遊記作品藝術性非常高,繼承和吸收了六朝小品文及中唐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寫作技巧,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精煉生動,有極強的表現力。如《登太華記》:“十六日早,至玉泉院,默禱陳圖南先生祠。入穀,石泉噴激,一徑由亂石錯出,東西址折而上,幽意可人。……再一裏,曰第一關。岩東南壁立,過關為張仙穀。轉上桃林坪,三裏,巨石四五,橫疊前徑,石開,僅容人觀。東岩石峽中,希夷蛻骨處,險,弗能往。……”作者運用日記體式記述了自己遊華山的經過。通篇序次詳整,風格清峭簡約。他的述記類作品,也是言簡意豐,耐人尋味,如《新建潼川書院記》:“內建講堂五,楹左右各三,楹前廳大門各三,楹耳舍各二,東西學舍十餘,東南峰建魁星閣……”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草草幾筆將潼川書院由裏至外介紹得清楚明白。他的人物傳記,融會《史記》及《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的技法,隻寥寥數語,鮮活的人物形貌即躍然紙上。如《孫如淵傳》:“年十六,棄去學武,三年藝成。嚐自謂百人敵。裏中少年從之遊,鬥雞走狗,擊缶彈絲,解衣角技為樂。……如淵愧悔汗下,跪受教嗣。……一日,遊五泉崇慶寺,……前有麗人車,無賴子八九夾轂隨行,嘲謔不堪入耳。驅車者一人,車後一童子,禁不敢發。如淵瞠視良久,攘臂大呼曰:‘吾今為馮婦矣。’八九者前毆如淵,手揮之,皆伏地請死,遂解去。”文章通過一係列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將孫如淵的性格、品質刻畫得栩栩如生,使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
許學詩,字興可,皋蘭人。著有《四書詩賦》。他的寫景詩,鮮明生動,如《赤金盤菊》“團團初月照輝煌,秋色熔成百煉光。燦爛籬邊誰掌出,不承珠露隻承霜”。詩作用簡約淺近的語言為我們展現出秋夜菊花靈動的美感,活潑清新,幽默風趣。許學詩的送別詩情真意切,樸素感人,如《送唐弼臣之河東》“執酒離亭外,斜陽掛別情。那堪千裏遠,獨是一人行。夜月龍門冷,秋風雁塞清。知君歸路苦,鄭重赴前程”。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牽掛中孕育了無限傷感,送別中包含了殷切祝願。他還有一些表現下層人民艱辛生活的作品,如《采蓮曲》“沿湖問女兒,何以采蓮為?采蓮著羅綺,采蓮充甘肥。君不見山村多少如花女,采葛采桑恒苦衣。采麻采菽恒苦饑”。詩中以采葛采桑女子卻無衣穿,采麻采菽女子卻無飯吃的不公平現象,強烈地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壓迫與欺詐。詩人還善於用烘托手法,使詩歌意境渾融,含蓄雋永。如《客中見月》“露濯菱花冷,風飄桂影寒。思鄉情最苦,不敢舉頭看”。《晚秋送人》“幾年詩酒共彷徨,無那歸鴻促晚裝。惆悵送君秋色老,滿林紅葉落斜陽”。《裁衣曲》“裁衣複裁衣,多時裁未就。停刀憶郎身,想比去時瘦”。這三首詩或訴懷鄉之意,或吐離愁之苦,或抒思念之情。“不敢舉頭看”的是濃濃的鄉情,“惆悵秋色老”的是無限的離愁,“想比去時瘦”的是深深的思念,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吳栻,字敬亭,號洗心道人、雲庵道人。《隴右著作錄》定其為西寧碾伯人,《西北文獻叢書》收錄有他的文集,但其《家譜自序》“原籍金陵,自明時遷金城”;《先儒人行狀》:“先府君官平蕃(今永登)司訓,服官七年”,其母帶著他隨父從“碾邑”遷“平邑”即平番(蘭州永登)。他十三歲時遭父死,則最遲六歲即來到平番。吳栻著有《雲庵雜誌》四卷,包括:《雲庵雜文》一卷,《雲庵賦草》一卷,《雲庵四六文章》一卷,《雲庵瑣語》一卷。《雲庵雜文》所收,有記、傳、序、行狀、說、讀書劄記等,文章題下都注明寫作時間,如《家譜自序》下題,“戊戌七月作”,其文主旨較淺,無關心時局及代聖賢立言的“政治”類著作。語言清新流暢,有古韻風致,如《送鄭秀峰明府閩序》:“閩中雲水之鄉也,山川清曠,風物妍。……昔陶元亮不為五鬥米折腰,憐故園鬆菊,飄然長往,結廬人境,日對南山。”作者以陶淵明的典故來襯托閩地的清曠高遠,令人心生向往之情。《夢吾子傳》雲:“夢吾子者,寓形於夢者也。性嗜酒,稍餘杖頭錢,即沽酒,飲至數鬥,解衣磅礴,頹然而睡。”作者吸收古代小品文的白描手法,寥寥數語,鮮明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顯示了高超的寫作技巧。《雲庵賦草》專收文賦,主要寫山、水、鳥、雪等物,且注明所寫之理由,如《五峰山賦》題注:“以五峰山森立,形如舉掌為韻。”這類作品,極盡“古賦”的鋪陳摹擬手法,辭藻華麗,但意義不大。《雲庵四六文章》所收為駢文,在內容和藝術技巧上都有可取之處,作者用駢文寫祭文、壽序、啟、書等,如《寄同宗書》:“自別涼州,便遊燕市。白雁關前,望魚書而不至;黃金台畔,尋馬骨以何從”,一改駢文在詞語和意義上的華而不實,語言淺易而又聲情並茂,堪稱佳作。《雲庵瑣語》前部分雖為筆記,但以詩歌為多。所記頗為蕪雜,有為人處世之經驗總結,如“《嚴滄浪詩話》雲:‘作詩如鏡花水月,不著色相,方臻妙境’。餘謂處世亦然。讀佛經‘琉璃世界’一語,便悟此旨,若處世稍涉沾滯,則拖泥帶水矣。”有詩論,如“古人吟詠,字句嘔出心血,餘不取也。蓋詩道性情,與之所至,隨意成章以舒其情致斯已耳”。有讀書劄記,如“《秋興》八章是何等抱負,《赤壁》兩賦是何等胸襟”。但更多的是記夢及一些無意義的瑣事,如“夢上天梯”,“夢登飛雲閣”,“夢遊西湖”,“餘生平無他嗜好,惟以醉睡自適,若一日不睡,便覺神氣不仰”等詩句。後部分為《性命管窺內編》,屬古代哲學類著作。共分四部分,“性論”、“心論”、“氣質之性”、“命論”,四者雖分開論述,但互相糾葛,聯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