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近代至當代篇:江山代有才人出(1 / 3)

曆史進入到近代,蘭州文學進一步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名家輩出,如馬世燾、吳可讀、保鑒、劉元機、朱克敬、王烜、周應灃、劉爾炘、王樹中、楊巨川、王炳麟、張國香等一批作家都為蘭州文學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馬世燾(1809—1875年),字魯平,回族,皋蘭人。少從平番(今永登)壽山先生學詩,懂曉“讀書當先正本原,願將學業溯源頭”的道理,博涉群籍,著述豐富。左宗棠讀馬世燾著述,讚不絕口,寫信想保薦他,被他委婉拒絕,左宗棠更加欽佩他的為人,撰聯書贈:“鍾鼎山林各天性,風流儒雅是吾師”,以表達傾慕之情。馬世燾著有《四書集注解釋切要》、《日新堂詩文集》各四卷,可惜均佚失。現僅存《枳香山房詩草》二卷,為家藏稿本,共收詩284首,其內容可分為吟詠鄉土風物、紀遊懷古、饋贈師友、品評詩文、應試感懷等五類。

馬世燾最有名的是《枳花》詩:“一株僅見在吾家,窗外清香透絳紗。此地本來枳樹少,經春都訝杏枝斜。橘逾淮北原無種,藥采隴頭也作花。留地階前同愛護,椿萱堂下永清華。”枳花,即中醫所說枳殼,其花紅白色,味清香。詩中不僅透露了他的書齋枳香山房得名由來,而且提供了蘭州引種枳樹成功的史料。他所寫的《蘭州竹枝詞》十首組詩,更是通過對蘭州四時八節、名勝古跡、民俗特產的描繪,展現了蘭州盛貌,抒發了熱愛蘭州的激情,全詩如下:

其一

金錢再買樂如何,路轉星橋燈火多。

的是人間春不夜,滿城都唱太平歌。

其二

長堤鐵鎖壓虹腰,天下黃河第一橋。

二十四船聯最穩,任他春水浪迢迢。

其三

夭桃穠李滿城栽,梨苑花光入眼來。

別有動人春色好,碧桃開罷海棠開。

其四

名山最愛五泉遊,炎夏登臨似早秋。

煙水茫茫看不盡,一層樓外一層樓。

其五

南山慣種夏時禾,北山秋成大有歌。

東西柳溝三十裏,家家門外綠楊多。

其六

鳳林山下路彎彎,雜遝征人自往還。

多少東來西去者,阿誰不度玉門關。

其七

淳化原來內府藏,筆痕墨瀋重琳琅。

自從石刻裝成帖,誰不臨池仰肅王。

其八

西瓜名種比青門,半出金城關外村。

送客長亭十裏店,春來人似住桃源。

其九

瘦驢小小駕圈車,載得鄰妻去母家。

最是婦人多古道,至今障麵用烏紗。

其十

秋日淒淒景倍閑,重陽前日訂高攀。

明朝共載黃花酒,不上南山上北山。

詩人筆下的“太平歌”、“梨苑”、“碧桃”、“西瓜”、“黃河橋”、“五泉山”、“淳化閣帖”、“重九登高”、“婦女遮麵”等,這些蘭州的風物、風習及人文景觀,似乎都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麵前,就像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不僅千姿百態,琳琅滿目,而且讓人倍感親切。

馬世燾的另一首《角黍》詩則描述了蘭州傳統小吃粽子:“朝來玉粽又同嚐,節屈天中興倍長。本是黍摶三角好,居然粉餌一團香。采菱人至形相擬,新艾糕成味並芳。卻愛多纏菰葉好,兒童爭食最清涼。”此詩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風趣自然。他還用酣暢的筆墨描寫了繞城而過的《黃河》“渾渾浩浩撼金城,勢抱雄關便不平。二萬裏餘雖遍繞,三千年後為誰清?浪翻白馬天瓢倒,波滾黃雲地軸驚。若使乘槎能得路,好憑機石卜前程”。此詩以氣吞山河之勢描繪了黃河的雄偉壯麗。在其詩中最有表現力的是他的《題淳化帖碑石歌》詩,寫道:

淳化之帖本肅王,儒林遺跡重琳琅。自從石刻墨拓裝,聲價倍增翰墨場。銀鉤鐵畫不可方,筆端若有龍蛇翔。真草行楷體勢盡飛揚,曆代書家可考詳,下自元宋溯漢唐。蘭郡黌宮百仞牆,文光炳巍明倫堂。其石乃在明倫堂下之西廂,有如秦中碑林近接泮池香。舊碣未隨風雨同蒼涼,若有鬼神嗬護在其旁。籲嗟乎!肅王遺塚著煙荒,樵牧跡深走牛羊。何以此帖人人尚珍藏?乃知世間惟有墨寶傳留長。況今盛世際文昌,揮翰猶能播名芳。晴川日暖硯田良,再浣銀毫臨數行。

詩人借助歌行體的形式,讚頌了肅本淳化閣帖的精美,並對肅藩傳播文化的業績進行了充分肯定。首二句寫淳化閣帖的由來,次二句寫淳化閣帖的價值,中間四句寫淳化閣帖書法之精美無與倫比,最後幾句抒發作者的感慨,充滿了感情和人文關照。整首詩格調高古,筆勢酣暢,渾然天成,既有寫實,又富有詩歌作品的誇張與恣肆,是一首頗有史詩意味的作品。另有一首《擬凱歌》是為蘭州回漢健兒西征所作,詩中說:“盛世有百年不用之兵,男兒無四方立功之日,嗟彼有誌之英豪,半終老於家室。昨聞郵程速飛星,邊疆聞警羽檄疾。官兵收拾整戎裝,揮箭彎弓各一一。車馬轔轔壯軍聲,勇士崢嶸皆傑出。送軍我亦到長亭,對此能不思投筆。不日凱唱玉門關,萬裏歡騰聲洋溢。君不見張騫持節自西還,仁貴箭定古天山,古來封侯不一公,立功異域乃英雄!”詩作激勵健兒們奮戰沙場、立功西陲,洋溢著強烈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馬世燾還有一首《黃河灘上有披沙揀金者歌》,生動刻畫了蘭州淘金者的形象:“黃河岸上積沙深,披揀人人費苦心。不有良工精決擇,焉能沙裏認來金。”表現下層勞動者的艱辛,體現了他對現實的關注和對人生的體悟。馬世燾詩宗陶淵明,王烜稱其詩“恫幅無華”,有數十篇被選入《蘭山清諸家詩鈔》。

吳可讀(1812—1879年),字柳堂,一作柳塘,號冶樵,皋蘭人。性穎悟,工詩文。主要著作有《攜雪堂集》、《攜雪堂試帖》、《攜雪堂時文》等。

他的文學作品主要集中在《攜雪堂集》四卷中。該集卷一為奏疏,共6條。卷二所收文,有論、序、啟、跋、公呈等。卷三為詩,後附對聯。

吳可讀的文章,現實性較強,重義理辭章,如在《請令各國使臣進見不必跪拜疏》中說,“愚以為,我之尊自若也,不因彼之尊而我始尊也”,關鍵在於“用兵”,“別求吾自強之道”。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耿直與無畏,愛國與忠君。他的文章風格謹嚴,語詞精煉,善用排比對稱手法,層層推論,頗能服人。如《性理論》:“河圖出而八卦畫,洛書呈而九疇敘。孔子生而性道之旨著,孟子出而性善之說明。……世俗儒者之學,內則局限於章句文詞之習,外則雜於老子釋氏之言,淺陋乖離,蓋已千有餘年矣。”他的《足食足兵論》一文,論證國家長治久安之計,頗有政治家的見解。吳可讀的文章受韓愈的影響較大。借寫序抒發自己的政治主張,反映自己對時政的看法與感慨是韓愈贈序文的一大特色,吳可讀也寫了一些此類序文。如《王梅村大令六旬晉七壽序》曰:“天下之治在州縣,州縣之治在得民。一州縣得其民則一州縣治,天下之州縣得民則天下治。蓋州縣不得其民,不但無以禦外寇也,而內患即生於其民……”在這篇贈序文中作者闡明了應如何治天下的政治主張,論述精辟得當。

吳可讀的詩以七言律為主,內容頗多感時傷懷之作,風格闊大雄渾,蒼鬱悲涼。如“一尊美酒一高歌,良夜迢迢悵幾何。半壁江山餘戰伐,故鄉歲月耐消磨”。又如:“一鞭風雪大河頭,萬裏蒼茫起暮愁。燈火西來歌舞地,雲山北走帝王州。歲月憐司馬,段平生泣少遊。往日韶華何處覓,夕陽不照水東流。”但有一些詩好用僻典奇字,使人難以理解,如“枯陽底事窮搜索,曾歉韋郎五字詩”。

吳可讀的對聯也寫得十分工整有趣,以挽聯、春聯、壽聯、喜聯為多,對仗工穩,於數十字中包羅萬千氣象,頗見藝術功底。如《甘肅創建舉院聯》,多達192字,但覺一氣嗬成,毫不費力。對聯寫道: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繼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絕域,問誰把秋色平分?看雄關四扇,雉堞千尋,燕廈兩行,龍門數仞,外勿棄九邊楨幹,內勿遺八郡楩楠,畫棟與雕梁,齊焜耀於鐵馬金戈以後;撫今追昔,飲水思源,莫辜負我名相憐才,如許經營,幾番結撰。

一萬裏文明培地脈,曆井鬼而指鬥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聲必大。想積石南橫,崆峒東矗,流沙北走,瀚海西來,淘不盡耳畔黃河,削不成眼前蘭嶺,群山兼眾壑,都奔赴於風簷寸晷之中;疊嶂層巒,驚濤駭浪,無非為爾諸生下筆,展開氣象,推助波瀾。

對仗工整、用典適宜、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文采斐然,表現了蘭州的山川地理與人文景觀,是天下聞名的長聯之一。

作者在京城任職時,以日記體的形式寫過一些文章,記敘自己母親由病到殯葬的情況,間錄一些時事,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事。文字平易,情感熾烈,字裏行間透露出國仇家難的鬱悶和悲愴。“(七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慈親得腹瀉之症”。“十四日。是日,不孝見慈親病勢有加無減,心中焦灼”。“(八月)初四日,慈親於早間呼不孝進前,執手嗚咽曰:‘我病必不能好,可給我預備,我於今日不想飲食矣。’不孝心如刀割,急呼李裁縫……”。“初七日,我軍與夷兵戰於齊化門”。“十二日,慈親大泄不至,……至是夜亥時,竟棄不孝而逝矣”!“(九月)初六日,英夷來照會,……索賠銀五十萬兩。適俄夷亦來照會,……是時,夷人所添十六條無一不從者。當事者惟求其退兵,無一敢駁回。於是夷人大笑中國太無人矣。嗚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

作者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世,便給兒子寫了《遺訓》,事無巨細,一一勸誡交代,讀來使人落淚。還有托付“周老道”辦理自己後事的《遺囑》。樸素平淡的字句凸現出作者錚錚鐵骨,大義凜然,從容赴難的英烈形象,但讀來也使人悲傷不已。

作者參加鄉試、會試時作過許多試帖詩,偶而也有一兩首清淡平易之作,如《賦得玉關柳得關字五言八韻》:“折罷陽關柳,迢迢又玉關。一聲哀怨曲,萬樹別離顏。……何人留絕調,嗚咽不可攀。”作者參加應舉考試時也作了許多時文,如《大學之道》題下自注:“庚申會試擬墨”。《有子曰信近於義》乃“辛未會試擬墨”。文章題目,都在《四書》之內,且都是代聖賢立言之作,如《孔子於鄉黨》,《子曰有教無類》,《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等。並無什麼藝術性可言。

保鑒,字鏡如,平番縣(今蘭州永登縣)人,幼年敏悟,過目成誦,被稱為“才子”,通經史、善詩文,著有《春暉草堂詩集》。保鑒在京為官時,曾與當時一些著名詩人切磋詩藝,在詩歌創作方麵有一定的藝術造詣。

他在《春暉草堂集序》中說:“世運之興衰,時事之得失,與吾生出處離合之故,悲愉喜怒之端,有難以語言爭者,無不發之於詩,轉覺抑誰語中,得一放談法,有觸即吟,無事不書。”體現了他的文學觀。清代同治年間,西北回民頻繁發動起義,曾波及平番縣。各路回軍猛攻苦水堡、秦王川等地,與清軍、民團大戰,在戰亂期間,連續三年遭受重旱,緊接著又發生瘟疫,死人無數。保鑒生當其時,他的詩大量形象地反映了當地兵燹災荒的慘狀。如《登樓眺睨》詩,雲:

四顧何茫茫,暝色入細突,鴉點散寒煙,霞光明返照,樹木多伐絕,青黃間繚繞,負郭無人家,近郵成古道,田間竄鼢鼯,水際鳴豺激,饑鳥啄死人,荒煙迷野燒。對此益蒼涼,感餘發吟嘯。俯首望城中,傷心滋痛悼。縱橫但街衢,崢嶸空寺廟,屋瓦聳高門,炊煙斷冷灶。

詩人登上城樓眺望,進入眼簾的是郊外樹木已光,荒煙漫野,獸類橫行,鳥食死人,城中無人跡,屋內空當當的景象,引發了詩人的傷心和感慨。還有《萬人坑》詩:

亂世人民死無主,誰人為填墳上土?北郭門外掘長坑,貴賤賢愚同一處。出自北門,偶經坑側,血肉淋漓,屍骸枕藉。乍見驚心渾不悲,徘徊不覺雙淚垂。生前你我容相識,對此茫茫知是誰?旁有少婦嗚咽哭,藏刀暗裏割人肉。莫道後來能居上,前者藉你任屏障。

描述了無數人在戰亂中死去,被埋入萬人坑中。坑裏堆滿屍骨,坑旁竟有少婦用刀割人肉,將扣人心弦的場麵,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掘草根》詩描寫一位婦女,因家中無糧,翁姑垂死,以挖草根為食的慘狀。《棄兒行》詩則敘述了一位婦人在丈夫逃亡後帶著三個孩子,為了生活將長男“換軍營”,將幼子“委草莽”,“指望棄二活其一”,但因“投身作傭聊度歲,人家食指嫌兒贅”,隻好將僅留一個孩子也棄之“不返顧”,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人民流離失所的境況。《雜感》詩則揭露了晚清政府的政治腐朽,空談武備,拉娃娃當兵充數的虛弱本質。這種對統治階級揶揄挖苦式的抨擊,更提升了詩歌的思想內容。他“自歎隻身無寸柄,仰天長嘯欲如何”(《雜感》之三),感慨自己不能施展抱負,感到前途渺茫,而沉重、孤寂、惆悵,也反映了封建王朝沒落時期失意的知識分子的悲觀心理。

他的敘事詩,古樸雄渾,敦厚有力,通俗易解,往往突兀而起,開門見山。如《獨木杠》詩描述了當時死人之多,獨木杠都已經抬葬不及,用繩索把屍體一串一串“魚貫”般往萬人坑裏拉的慘狀。這種寫實手法,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而死人如麻的景象令人毛骨悚然。他的抒情詩,憂時譏事,直抒胸臆,寫得深沉痛切,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豺狼接跡紛猖獗,雀鼠傷心盡掘羅”(《雜感》之三),“天寒白骨狼嗥處,日落青磷鬼哭時”(《傷亂》),這些凝煉的語言,工整的對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戰酣難望魯陽戈,困守孤城計靡他”(《雜感》之三),“遊釜鮒魚活,處堂燕雀哭,高矣天下聞,哀哉民無告”(《登樓眺晚》)等詩句用比喻說理,設喻貼切,極為自然。

劉元機,字小蟾,皋蘭人,清同治時西安八仙庵主持。著有《雲水前集》、《雲水後集》各一卷。劉元機好讀古詩,後雖出家修道,仍喜吟詠。其詩受唐代王維、韋應物及白居易的影響較深,清麗衝淡,不假雕琢,但主題狹窄,內容單薄,詩意淺顯,多描寫煙霞雲水之樂,山林竹樹之幽,或與道友交往酬唱自己的修道生活與感悟等。詩以七言絕句為主,不少作品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如《梅花十詠·其一》“五瓣香花帶雪濃,黃昏月下影重重。何人東閣拈詩句,敲盡寒山半夜鍾”。語言清淡,意境空靈閑靜,耐人回味。再如《秋日偶成》“迅疾風雷日色昏,陰雲漠漠雨傾盆。推窗忽有嵐光合,雀噪殘紅客扣門”。用平實的詞語形象地描繪出山區雨來雨收的景色。除此類作品之外,集中尚有不少與修道生活有關的詩歌,如“我有關心三件事,調神煉氣養元精”;“打坐參禪入上乘,功夫到了便飛騰。名流要問收心法,寂似寒灰冷似冰”;“卷卷仙經道可稽,不知口訣令人迷。而今打得疑團破,露出靈明一點犀”等。集中還有《蘭山五泉》,描寫了五泉景色。又有《金城十詠》,描繪了梨苑花光、河樓遠眺、白塔層巒、蘭山煙雨等蘭州十景。集中間有幾首另類之作,如《率性吟·其六》“不煉金丹不坐禪,饑來吃飯困來眠。有人問我升沉事,水在長江月在天”,“我與狂童天性合,不衫不履樂優遊”,讓人看到他狂放不羈和追求自然的另一麵。

朱克敬(1792—1887年),字香蓀,號暝庵,又號餐霞翁,皋蘭人。他一生喜歡交遊,與人飲宴酬唱。他的文學思想大體傾向於儒家文藝觀,認為“六藝皆源於聖道”。頗重視文學的功利作用,厭惡陳腐文風,其論說文質樸切理,筆記體語言流暢,文筆簡潔,詩作或托物言誌,或借景詠情,或感事抒懷,無不雄麗淒清,沉鬱頓挫。一生著述甚豐,著有《暝庵雜識》、《暝庵二識》、《儒林瑣記》、《雨窗消意錄》、《柔遠新書》等書。

朱克敬的詩格律整齊,無論是托物言誌,借景詠情,或是感事抒懷,常常具有獨到之處,而且頗有李商隱、姚合“雄麗淒清”的特色,同時,他也十分關心國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朱克敬所寫的《雨窗消意錄》一書中有三首榜門詩。第一首:“申椒零落菊花殘,從古瀟湘作客難。連日市門三尺雪,更無人記問袁安。”此詩語言詼諧,卻表現了他流寓長沙時困窘的生活。當時曾國荃正好在家,聽說這件事,急忙前去拜訪,並贈錢給他。到了除夕他又貼了一首榜門詩:“羔酒笙歌餞歲時,篷門苔瘦得春遲。蒼生莫問安危局,我且無聊爾可知。”在詩中,作者說“蒼生莫問安危局”,並不是不讓蒼生問國事,隻是“我且無聊爾可知”,即使老百姓關心,也是無濟於事。後來有人把這首詩告訴了巡撫,巡撫大怒,要把朱克敬逐出長沙,有人勸解說:“名士狂態固爾,不足責”,巡撫笑到:“名士名士,能辟穀乎?”朱克敬聽說後,又作了一首:“名士原無辟穀方,貴人休替達人忙。冰山我有天公在,勝似人家沈部堂。”這首詩是說人都要吃飯,名士也不例外,貴人們不用替“達人”忙碌,天是萬物的主宰,我隻有依賴它,不願去找別的靠山。朱克敬的這三首榜門詩,雖是玩世不恭之作,但頗有“狂士”之態,其真實地道出了他流寓長沙的窘態以及人生的無奈。

王烜,字著名,號竹民,皋蘭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民國時期,曆任甘肅省公署秘書長,政務廳長。解放後,任甘肅省文史館副館長。有《擊柝集》傳世。其詩題材廣泛,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入詩的地步。有詠古,如《謝安》、《祖逖》;有寫景,如《過六盤山》、《重陽微雨》;有酬唱,如《送陸階平同學之官太原》、《和劉曉嵐師慰移花原韻》;有雜感,如《七夕偶成》;有劄記,如《讀喀希尼條約有作》等。詩歌內容豐富,有時事、節令、遊覽、仕宦、百姓生活等。這使得他的作品有較高的文獻和史料價值。其詩語言及風格多樣。或語言凝練,奇崛險峻,如《過六盤山》:“六盤山險絕,曉月照人行。雲壓輪都沒,峰回馬不鳴。祖鞭先著意,尊馭聞叱聲。縱到崎嶇甚,猶言未到平。……”或語言通曉,風格柔媚,如《過長安旅店短垣外桃花盛開因題壁》:“三月春風滿路香,征車停處已斜陽。桃花何似東鄰女,笑靨盈盈隔短牆”;或詞語清奇,令人耳目一新,如《買菊》:“一肩秋色到門遲,隨意分來數幾枝。栽得黃花增歎息,今吾又不在東籬”;或沉鬱激憤,如《即事》:“君亡空有國,家在已無親。二百年餘業,三千裏外人。宮花紅濺淚,蹕草白成塵。歎恨予生晚,艱難此一身”;或詼諧幽默,如《歲除日送貧病》:“茂陵偃臥相如才,富貴當時付冷灰。無賴病魔遣不去,連番債主苦相催。藥龍取物常燒鼎,鐵券成書欲築台。明日送窮兼送鬼,一聲爆竹喚春回”;或樸實沉痛,如《饑民謠》:“北風颼颼徹骨寒,草橫欹斜千百間。哀鳴嗷嗷無處訴,田莊咫尺何日還?屋雖毀兮田雖荒,還家尚有窯存糧。官家養賊不肯戰,忍饑忍凍空惆悵”;或閑雅幽靜,如《秋晴》:“深深門巷鎖秋晴,花樹澄鮮意趣橫。蝴蝶自來還自去,相忘物我莫相縈。”

周應灃(1861—1942年),永登縣人。精通內典、外籍,兼學西洋先進文化,能詩善文。他的詩意境優美,詞意練達,其詩作,或懷古,或寄情於山水人事,或傾吐他艱難經曆中的深沉思想,或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之情,詩中無不寄托著他憂國憂民的真實情感。如他的《感時》詩曰:“桃源雞犬本悠然,猛虎貪狼擇食鮮。竭澤以來魚有幾,覆巢之下卵寧全?清理財政須裁伍,澄肅官方在任賢。桑梓攸關難卸任,匹夫有責可回天。”表現了對桑梓的無限深情,抒發了要盡匹夫之責的決心。又如《自嘲》詩:“自嘲落魄一書癡,舉世莫己知。狀不如人今老矣,耄而好學執憐之。空悲宦海填無術,但願名山買有資。從仕未優行政仁,此和辜負百年期。”此詩是對自己人生無奈的一種總結,又是一種壯誌難酬的感慨。出於對家鄉美景的喜愛,他還寫了大量讚美之作。如以“細雨和煙滴翠台,幽花澗底向風開”描寫五泉山;以“紅泥小有洞天開,鎮日禪關掩綠槐”描寫紅泥溝;以“白塔高淩十殿頭,黃河遙挾五泉流。題橋本是乘槎客,斜倚欄杆望鬥牛”描寫白塔山和黃河鐵橋。周應灃所著文章雋秀,其主要著作有《棣園文集》,其中收錄各類文章62篇,內容豐富,涵蓋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