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近代至當代篇:江山代有才人出(2 / 3)

劉爾炘(1865—1931年),字曉嵐,號果齋,又號五泉山人,皋蘭人。一生好學不倦,尤喜攻讀經史,著作甚豐,著有《果齋前集》、《續集》、《別集》、《勸學邇言》、《授經日記》、《春秋大旨提綱表》、《果齋一隙記》、《拙修子太平書》、《果齋日記》等書。他還擅長書法,晚年習畫,以梅、蘭見長,所撰白話楹聯,也十分富有哲理。

劉爾炘的文學作品主要收在他的《果齋前集》、《續集》、《別集》當中。最能體現劉爾炘創作成就的是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各體兼備,包括記、說、序、書、傳、墓表、碑、壽序、啟、祭文等。他的散文既吸收了傳統古文的精髓,又融會了近代白話文的語詞和表達方法,縱橫開合,跌宕有致,如行雲流水般輕鬆自然。如《臥虹橋記》:“出袖川門裏許曰‘阿幹河’,跨河而勢若彩虹者,曰‘臥虹橋’。橋之建,不知創自何年……”他所寫的文章,多與蘭州有關,如《蘭州五泉太昊宮記》、《皋蘭興文社公立丙等小學堂記》、《皋蘭縣文廟記》、《蘭州修學社記》等。他在《還我讀書圖序》中寫道:“我者何,我聖人也。……我書者何,我聖人之書也。……讀我聖人之書,行我聖人之道……”體現了他以儒道治國的思想。劉爾炘也創作了一些語錄體散文,大多屬格言警句,每條短的僅十數字,長的也不過一二百字,內容涉及求學、修身、做人、處事、施政等方麵。如,“不用力於平日者,不得力於臨時。天下事莫不然也。為學之道猶如是”等,都大有裨益。

劉爾炘的詩歌作品多以感時報國為主題,如《秋懷·其二》:“……,仰天觀四圍。星辰危欲墜,日月光微微。”《其三》:“盤古開天後,遺斧今何存?可能假我手,為辟好乾坤。”或抒發心中鬱憤,“漁郎縱有桃源路,忍對黃花慰白頭”。也有抒情閑適之作,如“小橋流水綠楊村,猶是羲皇舊子孫。鋤罷曉煙貪午睡,不知人世有黃昏”(《雜感》),表現了鄉村社會的閑適淳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七言《詠春》組詩二十首,前幾首以“春夢”、“春色”、“春信”、“春色”、“春光”、“春怨”等為題,切題吟詠與春有關的內容;後幾首以“尋春”、“探春”、“迎春”、“遊春”、“送春”、“憶春”等為題,描寫了春來春又去的整個過程,在體例上頗有創新。他的另一首七言詩《苦節行題江節母坊》也很有特色,詩中說:“節母年方二十六,三歲孤兒數簷屋。又廿六年節母亡,隔千裏兮阻烽煙。……自昔鹹同喪亂後,兒父行年廿有七。……”生動刻畫了一生坎坷的“節母”形象,以詩寫人物傳記,是作者的一個大膽創新。

劉爾炘才思敏捷,詩詞功底非凡,所以他擅長撰寫楹聯。所題楹聯,大多體現了他對教育的重視和對國家時局的關注。如題圖書館:“收全球東西四五千年中巨製零篇各分門徑,俾大河南北七八十縣內後生小子都有師承”;題高等學堂:“五大州同在地球何故人強我弱,二三子欲擎天柱當思日異月新”等。此外,他還在蘭州許多名勝古跡留下了不少楹聯。如題五泉山:“以陰陽消長,定世界安危”;“天與三台座,名成八陣圖”;“為千秋綿絕學,留一線是微陽”;“作雨還雲,隨時天趣;鍾靈毓秀,他日人才”;“紅杏在林,是有真宰;綠杉野屋,說我會聽”等;題白塔山:“睜眼看凡人,為消除怪雨盲風,撥開雲霧;叩頭求上帝,快吩咐恒星列宿,整頓乾坤”;“佛老識天倪,不受五行束縛;聖賢重人事,能開萬世太平”等,題小西湖:“隻我生六十年中,便見茲秋水一泓,滄桑幾度;任他到萬千劫後,總有個春風二月,花鳥重來”;“何必說杭州,能逍遙故國山河,頭上有天皆樂土;既然通瀚海,莫辜負邊關風月,眼前餘地是歡場”;“與天時要息息相關,趁春雨春風,鬆梅蘭竹齊下種;願他日舉欣欣來告,說山南山北,楩楠杞梓盡成材”等。這些楹聯立意奇遠,構思精妙,語言清麗,對仗工穩,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妙造自然、飄逸灑脫,發人深省,成為蘭州各旅遊景點的豐厚文化資源。

王樹中(1868—1916年),字建侯,號百川,又號夢梅生,皋蘭人。王樹中在太和(今安徽阜陽)為官八年,興利除弊,政績顯著,俸滿將離任時,百姓挽留,而他自己亦難忘情於斯鄉斯民,本想贈言,又覺“別緒千條”,且恐“觸之反增愴惻”,因而“取近年學作五七言詩百餘首刊贈”,以慰百姓之念,因此編《細陽小草》一卷。王樹中以親老告歸後,與友人結伴,“遂遊隴右”,曆時九個多月。“春初,……往甘、涼。……秋初,複詣隴東、涇川、慶陽、寧、鎮各縣”。遍遊隴上名山大川,興至為詩,共得30首。此外,還有平日抒懷、紀事、贈答等詩70首,又編《夢梅軒詩草》一卷。

王樹中好佛道之學,集中不少詩作“因物體情,殆無雕飾”,清淡無華。如《甘涼道中》:“寥廓甘涼道,行行二月初。山容癡若睡,雲色慘將舒。雪互猶餘穀,風狂欲卷廬。征袍揚土汙,餐飯帶沙茹。芻牧牛羊瘦,夭條草木疏。……”其登高之作,間有蒼涼開闊之風。如《六盤山》:“斜雲飛過半山晴,山勢岩削不平。潤壑幽深留豹隱,徑蹊逼仄讓人行。天開長霧描秋色,風掣鳴泉壯雨聲。隴右雄關憑設險,登臨何限古今情。”他的詩集中有大量的關心時政及民生之作,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如《歎隴民》:“我歎隴民愚,旋念隴民苦。……生計事耕牧,禾多稷黍。砂磧簸長風,幹頻禱雨。工業尚未興,礦苗待探取。野伏窮陬,陶穴存淳古。男子未知書,遑論村婦女。……”組詩《辛亥春日譙陵濟災》中的幾首詩不僅寫了譙陵的災情,也顯示了作者的一片憂民之心,如其一“攜筐認說求桑婦,齊向郊原掘草根。一縷寒煙誰舉火,斜陽黯淡照荒村”。讀來字字皆是淚。然而,社會黑暗腐朽,即使他有雄心壯誌,滿腹理政之良策,全力為民之丹心,但作為一個小小的縣令,他更多的則是無奈,弄得自己也是窮愁潦倒,此情無處可抒發,隻有寄予詩作中。滿腹的憂愁和赤膽忠心隻有在詩作中抒發。

楊巨川(1873—1954年),字楫舟,蘭州榆中人。光緒中授刑部主事,曾赴日本考察法政,歸國後任湖南新田、麻陽知縣。後任甘肅省議會議員、敦煌縣縣長,晚年主持五泉圖書館,兼甘肅學院教習,授《詩》學及《三通》。楊巨川一生著作頗豐。著有《青城記》、《學詩萃言》、《五朝近體詩選》、《三通概論》、《天文彙存》、《琴學雜談》、《窺豹錄》、《遊東瀛日記》、《夢遊吟草》、《公餘閑詠》、《鳴秋集》、《識小雜詠》等書。在他去世後,其子楊國楨將他的存詩940首按照古近體分類合編為《夢遊四吟》。

王炳麟,字星樵,皋蘭人,清光緒時貢生。善詩。他認為詩不但能用以“言誌”,並且治學修藝,人生得失,生活百味,都可借助於詩歌“吟詠”完成。其詩風格樸實平淡,語言通曉,但真摯感人,多是自身經曆及人生感悟之作。如《霜降日早行》“長途忘卻已秋殘,怪底今朝覺袖單。指點小橋流水外,馬蹄輕帶曉霜寒”。《丁醜冬月回家父病服侍未久仍赴固原》:“廿載離親為養親,棲棲幾欲老風塵。竟將客裏為閭裏,難怪家人視路人。父病聊痊憂喜半,兒心太忍去來頻。事情迫我何淒楚,別淚涔然懶拭巾。”《偶然之作》:“人憎世態最炎涼,不有炎涼怎見長。積媿才能生厥奮,興悲亦可發為狂。玉將名器須雕琢,布欲成衣費丈量。自古英雄多受辱,驕矜子弟盡膏粱。”某些詩作活潑風趣,如《戲句》:“齒豁多年幾個存,搖搖常痛此牙根。不如脫盡去牽掛,有棗還能囫圇吞。”此外,還有不少關心百姓民生的現實主義作品,如《甲辰六月朔日大雨不息至初四五日河漲漫灘流灌入東郊一帶聞而誌之》:“南北相望煙火村,黃流繞帶雨傾盆。風將揭地聲狂暴,水欲襄陵勢放奔。小大河灘幾不辨,高低廬舍概無存。哀鴻遍野嗷嗷急,安輯全憑大府恩。”又如《奉步何方伯小西湖元韻》:“今年稼比舊年豐,山果亦多綴樹紅。不斷炊煙南北岸,時來樵子雜漁翁。”頗有田園詩的味道。

張國香,字蘭亭,皋蘭人。清同治二十年(1894年)舉人,官中衛教諭。著有《雪窗載筆》,為筆記類著作。主要記錄地方故事,兼錄詩歌。如集中有文《同治甲寅兵變記》,詩《白骨塚古歌》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獻價值。其《白骨塚古歌》雲:“黃土壘壘成丘壟,狐狸為窟獾穿孔。石碣對立屹山高,大書三字白骨塚。白骨枕藉滿蓬蒿,昔日村莊今荒郊。餓殍相食皮肉盡,烏鳶不啄野狗嗥。骷髏欲動晝攫人,雨淋日炙風颼颼。何處一長官,下令重為山。骨一斤,錢一千,筐畚鋤鈀紛來前。皚皚白骨塚之邊,爾時征夫旅客嫠婦孤兒填在一塚內。……籲嗟乎!血滿長崖咽不流,九邊白骨無人收。”全詩用直白淺近的語言,形象地勾勒出同治丙寅、丁卯(1866—1867年)間,蘭州發生兵變後的慘不忍睹的生活景象。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西北地區的文學創作,無論是作家的數量,還是作品的質量,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謂異軍突起。蘭州文學作為西北文學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引起了當代文學界的關注。就創作體裁來說,戲劇、小說、詩歌、散文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也湧現出不少在中國文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

當代蘭州文學的發展,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65年,這是蘭州當代文學的新生時期。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蘭州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新時代的來臨為蘭州新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蘭州解放不久,蘭州青年文協宣告成立,並在此基礎上成立蘭州文協(籌),到1950年6月,甘肅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籌委會成立,1954年12月,甘肅省文聯正式成立,1958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中國作家協會蘭州分會成立。這些文學機構和文學隊伍的相繼組建為蘭州當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新中國建立以後舉國上下一片歡欣鼓舞,人們以高昂的熱情禮讚著新中國的誕生。蘭州作家也滿懷激情地肩負起重大使命,運用戲劇、小說、詩歌和散文等多種文學樣式奏響了蘭州文學的新樂章,其中戲劇和詩歌方麵的成就最為突出,在中國西部文學乃至整個中國當代文學中顯現出強盛的生命力。

戲劇方麵,1955年7月甘肅省文化局在蘭州舉辦了甘肅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這是對新中國成立後甘肅省戲劇事業發展狀況的一次大檢閱。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歌劇《紅花渠畔》、新編曆史劇《李秀成》等戲劇脫穎而出。1964年8月2日至9月2日甘肅省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和1965年7月16日至8月16日西北地方現代戲觀摩大會在蘭州舉行,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戲劇作品。例如話劇《遠方青年》、歌劇《向陽川》(《今朝風流》)、秦劇《山鄉花紅》、豫劇《泉水奔流》、越劇《油城曲》、隴劇《草原初春》等。總之,這一時期,戲劇藝術在蘭州文壇上成績最為顯著,碩果累累,這些頗具實力的戲劇創作和演出,走出蘭州,引起了全國的極大關注。下麵介紹幾部代表作品:

《在康布爾草原上》是由甘肅省話劇團演出,汪鉞、姚運煥、武玉笑、白敬中、易炎創作的話劇。該劇以其對獨特的題材領域的深入開掘,對兄弟民族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及其濃鬱的生活氣息,深深吸引了觀眾。劇本反映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剿匪建政的民主改革運動和建設民族關係新秩序的曆史進程。這既是一部歌頌民族團結和共和國統一的讚歌,又是一部忠實揭示民族地區社會曆史變革客觀規律的力作。1956年春,此劇參加了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大會,以其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時代氣息震動了首都觀眾和劇壇,在演出評獎中一舉獲得14個獎項。1956年該劇劇本在《劇本》月刊發表後,作家出版社隨即出版了單行本。1959年人民出版社和群眾出版作為向建國十周年獻禮作品,各自出版了精裝本。1979年,甘肅人民出版社作為向建國三十周年獻禮的優秀作品,又出版了單行本。此劇是我省話劇的奠基之作。其開創性意義在於高揚時代主旋律,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立足於堅實的生活,重視思想意蘊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紅花渠畔》是由甘肅省歌舞劇團演出,劉萬仁、康尚義、謝寵創作的甘肅省第一部歌劇新作。劇作家們通過紅花渠農業生產合作社在春耕生產中的一段故事,反映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曆程,對於各階層農民複雜的心態作了生動的描繪。

劇作以充滿泥土氣息的樸素清新的唱白和抒情的有特色的音樂,揭示了長期在私有製經濟體係中生活的農民麵對合作化的彷徨、焦慮、憧憬和希望。雖然題材的開掘尚嫌深度不足,但作品所表露的對當代人民生活的真誠關注,在我省民族歌劇創作中具有開創性意義。該劇在首屆全省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中獲劇本創作二等獎、演出二等獎、舞台美術獎、音樂獎、導演獎等多個獎項。《李秀成》是由甘肅省秦劇團演出,陳文鼐、石興亞兩位劇作家創作的新編曆史劇。劇本截取李秀成生平最為突出的業績——六解天京之圍構成故事,對李秀成的政治膽識、軍事謀略和機智沉著、勇敢堅強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無限忠誠和不計個人利害顧全大局的高貴品格進行了生動刻畫。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甘肅省第一部新編曆史劇,它不僅展現了宏大的曆史畫麵、波瀾壯闊的戲劇衝突和複雜多樣的藝術形象,而且在唱腔音樂上進行革新創造,取得了較大突破。這部劇作在首屆戲劇觀摩大會演出中獲創作和演出二等獎、舞台美術獎、音樂獎、導演獎等多個獎項。劇本後來被京劇、淮劇移植,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獲得廣泛好評。《遠方青年》是甘肅省話劇團劇作家武玉笑創作的五幕話劇。該劇以清新雋永、朝氣蓬勃的藝術個性進入中國劇壇。它具有強大的現實主義力量,舞台上展現了邊疆草原多姿多彩、欣欣向榮、充滿詩情畫意的新風貌。生活在那裏的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以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建設邊疆,支援國防。劇中人對事業、友誼、愛情與人生道路的不同態度,深深地撥動著觀眾的心弦,產生了強烈共鳴,因而受到普遍歡迎。劇本充分運用民族口語、諺語和特有的生動比喻,使人物性格更為鮮明生動,更具民族特色。作者善於運用詩一般的充滿人生哲理的語言,大大增強了劇本的文學性,也有利於更好地發揮演員的語言表現力,使演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向陽川》(原名《今朝風流》)是由甘肅省歌劇團演出,劉萬仁、高平、康尚義、黎群創作的現代題材大型歌劇。該劇講述了處於隴河上遊的向陽川大隊是如何通過水上運輸為下遊遭受洪水圍困的古牛灣災民運送糧食,以解燃眉之急的故事。此劇主題鮮明,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時代精神,塑造了一批令人難忘的新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英雄輩出的偉大時代的壯麗風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這部歌劇1964年參加了全省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次年又參加了在蘭州舉辦的西北地區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接著被推薦進京彙報演出。周恩來總理和彭真、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給予了極大好評。《甘肅文藝》1965年第11期發表了該劇劇本,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附有全部曲譜的單行本。

小說方麵,這一時期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短篇小說成績較為顯著,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主要有劉讓言的《張銀花離婚》、《瘸老根的故事》,李秀峰的《三怪》、《玉鳳子翻身》,清波的《張娃子回來了》、《李寶林》、《根深葉茂》,黃權輿的《結婚》、《得貴與香香》、《清水長流》,崔八娃的《一把酒壺》、《崖生》、《放牛》,鄭重的《初訪祁連》、《老沙棗》,趙燕翼的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傳奇》和《駝鈴與鷹笛》,王家達的《果園裏》、《井台上》、《小勝哥》,路野的《短劍的故事》、《消息》等等。這些作品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較大發展。因代表作品數量眾多,不再一一介紹。這一時期的中篇小說以劉毓煊和崔藍波合寫的《本固枝榮》、楊尚武的《戈壁灘上的風雲》、杜河《風雨裏的步伐》等為代表。《本固枝榮》是由劉毓煊和崔藍波合作完成的。它是甘肅中篇小說創作的一座奠基之碑。它發表在1951年出版的《甘肅文學》上,是甘肅解放後公開發表的最早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解放初期社會主義國家對小資產階級工商業者的改造和工人階級在實際鬥爭中逐步成長的過程。《戈壁灘上的風雲》是楊尚武在1956年創作的。敘述的是人民解放軍平定新疆殘匪叛亂,圍剿金冶中的故事。小說著力展示了人民解放軍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塑造了騎兵班長鍾永勝的英雄形象。作品結構連綿起伏,張弛有序,語言形象生動,流暢自然,刻畫的人物栩栩如生,描寫的景物如臨其境,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風雨裏的步伐》是杜河在1962年創作的。描寫了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黨員幹部邢靈子和林軍的謙虛謹慎、深入實際、努力學習、全心全意地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和優秀品格。小說在結構上采用全知式封閉結構,以解放區熱火朝天的支前工作為背景,以邢靈子在實踐中經曆的工作磨練為線索組織情節,展示了解放區群眾工作的複雜多變和任務的艱巨重大。作者用平實質樸的語言,以白描的手法進行敘述與勾勒,展現出解放區群眾運動的全景圖畫。透過小說,我們重新認識和了解了解放區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加深了對那段曆史的理解,具有史鑒的作用。該小說是這一時期甘肅中篇小說創作中一篇難得的佳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蘭州兒童小說顯現出朝氣蓬勃的發展趨勢,產生了金吉泰的《長城南邊的草地上》、王家達的《田田》、龍正賢的《小馬的故事》、趙燕翼的《浪哇牧歌》、《銀色的海螺》、路野的《敲門》等作品。1956年發表於《甘肅文藝》兒童文學號上的金吉泰《長城南邊的草地上》是最先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兒童小說。而王家達在1962年創作的《田田》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兒童小說創作的實績。主人公田田是個活潑可愛、好動淘氣、極富好奇心和嚐試欲望的孩子。小說運用輕鬆明快的筆調,將小田田這一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孩子水晶般的心靈給讀者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田田”是這一時期少年兒童的典型,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祖國充滿希望的明天。這一時期的兒童小說創作大都具有純樸本色,透露出對新中國由衷的讚美,表達了人民新生活走向欣欣向榮的喜悅之情。